聽囀一聲鶯語罷,直教歡喜極人天”,清人王浣溪詩句中所描述的即是誕生于地處淮水之側,長江之濱的安慶市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梅戲。6月26日,“端”行皖江采風團一行乘車抵達古城安慶,一探宜城近年來在唱響黃梅戲,打好徽字牌,傳承傳統文化,打造文化名城之路上取得的經驗及成效。
安徽中國黃梅戲博物館
素有“千年古城、文化之都、戲曲之鄉”美譽的安慶市,既得南北風氣之先,又受黃梅煙雨熏染,占盡天時地利,遂產生了婉轉曼妙的黃梅曲調。位于安慶市蓮湖風景區內的安徽中國黃梅戲博物館,即是全國唯一一家黃梅戲專題博物館,而采風團也從這里開始了為期一天的安慶之旅。
據館內工作人員介紹,安徽中國黃梅戲博物館開放于2009年10月,展廳面積達3000平方米,自開館以來,已免費接待海內外觀眾逾四十萬人次。“可以說,這里既是安慶市重要的對外文化窗口、也是收藏、展示、研究黃梅戲藝術遺產的中心。”工作人員表示。
展廳內,內容翔實圖文并茂的介紹資料引得采訪團成員不時駐步停留,細細研究,黃梅戲大起大落的百年發展歷程讓觀者為之動容。而精美考究的戲服、道具及樂器,也讓記者們直稱震撼,連聲驚嘆,“直為黃梅戲舞臺和表演藝術的非凡魅力所折服。”
據了解,為了改變傳統博物館展覽莊嚴肅穆的教育氛圍,達到雅俗共賞、寓教于樂的效果,館內使用了大量場景復原的展示手段,并大膽采用包括交互式觸摸背投大屏幕系統、霧幕投影、幻影立體成像、移動觸摸屏等多種高科技視聽設備為輔助手段以幫助觀者進入黃梅戲世界。展館內設置的以《天仙配?路遇》、《徽州女人》第一幕《嫁》和農村露天黃梅戲電影等場景復原就讓記者有如身臨其境。
“來到黃梅戲之鄉,很有感觸。”來自湖南日報新媒體中心的編輯彭彭笑言,“我從小就聽過韓再芬老師的《女駙馬》,自己也會哼唱兩句,現在來到‘原產地’親身感受黃梅文化,沒想到竟然喚起了小時候的記憶,很有意思。”
演出《夫妻觀燈》
“九龍盤柱燈十盞,十全十美滿堂紅……”傳統小戲《夫妻觀燈》唱出了勞動人民的對生活的熱情和對未來的期許;《戲牡丹》故事簡短精煉,唱腔優美,詼諧有趣,不時引得觀眾大笑;《巧嫂賣瓜》生活氣息濃厚,人物形象豐滿,溫情而不失教育意義……走出博物館之后,對黃梅戲有了初步了解的采風團成員意猶未盡,遂于晚間冒雨趕赴位于菱湖南路的再芬黃梅公館,以求入其鄉,聽其聲,現場感受黃梅戲的文化感染力。
“黃梅腔皖韻悠長,雅俗共賞,街頭田間,幾乎人人都能哼唱。黃梅戲已經深入安慶文化的精髓中去了。”有記者如是說。在這個黃梅雨季,采風團也好不容易偷得浮生半日閑,爭先恐后地醉倒在了戲曲之鄉的婉轉曼妙中。
據了解,再芬黃梅公館是由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創意策劃完成的一項旨在打造既富有歷史氣息,又具有風華內涵和時尚格調的戲曲沙龍項目,旨在傳承黃梅戲文化,為戲迷提供可近距離欣賞表演的場所,以期進一步擴大安慶黃梅戲文化影響。再芬黃梅公館的這種努力,也或為安慶唱響黃梅戲,打好徽字牌,建成中國城市西區文化地標提供了一種發展經驗與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