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8日至19日,第40個“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紀念活動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舉行。內蒙古博物院和呼和浩特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向觀眾展示展演了富有草原文化特色的國際非遺項目蒙古族長調、呼麥、馬頭琴和腦閣、蒙古馬鞍制作、和林格爾剪紙、軟陶人像雕塑藝術、蒙古族服飾等一批國家級非遺項目。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與文化景觀”,中國主會場的紀念活動選擇在內蒙古博物院,由國家文物局、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辦。在18日舉行的開幕式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介紹,根據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15年底,全國登記注冊的博物館已達到4692家,其中國有博物館3582家,非國有博物館1110座。全國共有4013家博物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占全國博物館總數的85.5%。以《博物館條例》為核心的法規體系日益完備,規范和促進了博物館發展。劉玉珠也表示,我國博物館發展不論是數量、種類,還是藏品、展陳,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都還有很大的差距,還需繼續集中精力解決影響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的突出問題,為構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而努力。
在內蒙古博物院的互動空間里記者看到,來自呼和浩特的中小學生正在動手制作元寶式馬鞍。全國首個流動數字博物館也亮相內蒙古博物院,大棚展車內,以數字形式展出了1000多件內蒙古珍貴文物。據了解,目前內蒙古流動數字博物館已經覆蓋12個盟市,累計展出70站205場,行駛里程2.1萬公里。
近5年來,內蒙古共投入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資金3.8億元。博物館舉辦各類展覽600余場,博物館已經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內蒙古博物院免費開放以來,累計接待觀眾達3000萬人次。




劉玉珠在講話中強調,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最近對文物保護利用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劉延東副總理在全國文物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四部門《關于促進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要求文物工作不僅要為繁榮文化事業貢獻力量,而且要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新的貢獻;充分調動各級各類文化文物單位,特別是博物館和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加大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力度,提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水平,進一步發揮其在推動經濟發展、滿足消費需求和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重要貢獻。
劉玉珠介紹,截至2015年底,全國登記注冊的博物館已達到4692家,其中國有博物館3582家,非國有博物館1110家,國有和非國有博物館分別占全國博物館總數的76.3%和23.7%。全國共有4013家博物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占全國博物館總數的85.5%。與此同時,以《博物館條例》為核心的博物館法規體系日益完備,有力規范和促進了博物館的發展。近年來全國博物館每年舉辦陳列展覽超過2萬個,年觀眾人數約7億人次;每年舉辦各類教育活動20萬次、文物進出境交流展覽近百個,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的長效機制逐步建立,博物館在公眾生活中的作用更加凸顯。
開幕式上,宣布了“第十三屆(2015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推介結果和“第一屆全國博物館學優秀學術成果獎”獲獎名單。廣東省博物館、常州博物館獲得“2015年度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殊榮,中國國家博物館、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等10家單位入選首批“全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示范單位”。與會領導、嘉賓為上述獲獎單位、個人頒發了獎牌和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