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大發展的戰略背景下,博物館文化產業開發正快速發展。2015年公布的《博物館條例》作為文創產業發展的政策“加速器”,為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帶來了嶄新的機遇。
然而,博物館究竟應該如何發展文化產業?對于我國大多數博物館來說,這仍是一個未解且亟待解決的難題。
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博物館文化產業的結構、特征以及如何在實際操作層面上通過文化產業開發盤活博物館文化資產?
首先,對博物館可用于文化產業開發的資源要素進行系統梳理。博物館的文化屬性、社會屬性以及其獨特的文化資源使其具有發展文化產業的先天優勢和基本條件,除常被理解為“文化資源”的館藏資源之外,其可支撐文化產業開發的資源要素還包括空間資源、品牌資源、智力資源等三個序列:
上述各資源序列在博物館的文化產業開發中分別扮演不同角色,發揮各自效能,具體體現為:
館藏資源是博物館進行文化產業開發的基礎
基于館藏資源可生成信息出版、展覽展示、文化交流、教育培訓、文創衍生等文化產品或文化服務,其規模數量、富集程度、品質品級、資源價值、特色優勢決定了博物館的文化產業開發潛力。其中,館藏資源的數字化轉化與知識產權體系建立是數字化時代推動文化產業開發的必要舉措之一。
空間資源是博物館經營文化產業的重要依托
空間資源既包括場館內部空間,也包括博物館周邊的關聯外部空間。對空間資源進行產業開發的關鍵在于對博物館內外部空間功能的復合利用進行的系統規劃,其空間應具備交易、購物、教育、娛樂、餐飲、體驗、實驗等多元功能,其形態除傳統的展廳、會議中心外,還可包括影劇廳、書店、畫廊、工作室(坊)等特色文化空間,主題餐廳、咖啡廳、茶座、飲吧及主題店鋪等休閑休憩空間,甚至可嘗試與設立工作室(坊)、創客空間等產業孵化空間。
智力資源是博物館開發文化產業的核心推動力
博物館自身的人力資源、以博物館為平臺所聚集的專家資源及公眾智慧共同構成了支撐博物館進行文化產業開發的智力資源體系。對智力資源的匯聚、整合及運用能力將決定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博物館發展文化產業應始終重視引進專家資源、培養專業人才及發動公共智慧,積極通過打造多元機制(內部競爭機制、外部合作機制等)、多樣平臺(理事會、基金會、駐館專家/藝術家/大師/等)、渠道(文創邀請賽、研習營等)等,多方拓展智力資源,為自身發展提供持久的智力支持。
品牌資源是博物館文化產業開發的競爭力所在
場館品牌、館藏品牌、展陳品牌、活動品牌、產品品牌、個人品牌共同構成了博物館的品牌資源序列,是博物館面向公眾進行營銷、推廣的關鍵載體,無論是國有還是民營博物館,都必須創立能夠帶來經濟價值與社會效益的自有品牌方能建構自身的文化產業競爭力,其重要性在互聯網時代日益凸顯。
值得注意的是,品牌資源是一個動態的體系,這要求博物館牢固樹立品牌意識并始終重視品牌規劃,通過強化既有品牌、引進外部品牌、創造創新品牌來實現保持領先的競爭力。
梳理可得如下結論:
1、博物館可用于文化產業開發的資源要素是豐富的、多序列的,不必單單著力于對“館藏資源”的文創衍生品開發,博物館應綜合權衡自身的資源優勢及駕馭能力,通過資源梳理、資源積累及整合運營實施系統的資源開發,并確立與資源體系匹配的文化產業定位與目標、理念與戰略、產業體系及重點項目。
2、品牌資源及智力資源等無形資源建設是支撐博物館文化產業持久發展的動力,是核心競爭力,應予以充分重視。
3、博物館的資源積累是動態的,不是“靠山吃山”的“啃老底兒”,這要求博物館具備與時俱進的開放視野及海納百川的開放心態,進行積極主動的資源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