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2016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在京召開。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發表了題為《文化企業內容為王模式》的演講。
他表示文化企業內容為王模式,要從八個角度考慮,即定位整體化、思維反向化、生產眾創化、內容平臺化、品味中道化、表達國際化、收入多樣化、產業聚集化。
定位整體化
在文化創新的理論和理念的指導下,我們能不能把理論體現在對整體的考慮上,由理念開始到制度支撐,找到實踐的方法。我現在思考互聯網模式的時候,不僅僅考慮互聯網新的模式和理念,我們還要找到在互聯網生存的工具。
我們現在看到,很多IT企業不一定是互聯網公司,但凡是成為互聯網IT公司的企業現在就變成了挑戰。我提出來互聯網的模式,形成一個有機的系統,定位整體化的內容。
思維反向化
我們現在要考慮,我們的內容生產不是一般創作的一種定位在自覺或者主體化的活動。過去的時候,大家創作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圍繞我們的需要發展文化產業,反向的思考定位我們的問題。我現在提出,我們腰通過聚焦生活方式,找出人們新的需求和變化的東西,其最重要的特征反應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
我們定位文化產業的內容有三個特點:好玩、好看、好用,包括體驗性和娛樂性。如果我們思維反向化過度的迎合消費者的話,我們會有一個傾向化的思維。我們要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問題,不等于我們一定要去迎合他們,我們要發現市場當中的變動,特別是文化和科技融合帶來的。
生產眾創化
現在有大IP,但大IP的數量是很有限的,網絡生產眾創性的精神,和我們這個時代“創業”和“創新”這兩個角度一致的。我們一直是內容大眾化,生產大眾化,這有一個大問題,就是年輕創作者的積極性比較高,但其作品在內涵方面是有所不及的;因此需要上年紀人參與內容創作的格局。
我們現在在平臺上的內容開發遇到很大的挑戰,可以找到不同的解決辦法:我們應該做一系列工作培育IP,我們要形成工作者的制度,年齡大的創作者和年輕人進行合理的搭配。我希望將來,網絡文學和自媒體的創作能夠形成一個比較活躍的環節。
內容平臺化
大家知道互聯網的企業現在開始制作網絡自制劇,以前做內容的和做平臺的分離,做好的內容交給播放平臺;現在很多互聯網作為大平臺他有傳播渠道功能,這是文化企業的扇形結果,在很多部分這些企業相互有合作,也有競爭。
現在有一個好的發展趨勢,平臺做部分自己的內容,形成了小平臺,我們叫做IP平臺化的格局:如果內容多就可以和平臺合作,做平臺加平臺的統一;內容多了可以做自媒體的小平臺,我們現在既可以做內容的小臺,也可以做媒體組合平臺,這個平臺存在的,內容平臺化的趨勢可以通過各式各樣的組合有點像連鎖經營式的,一夜之間形成平臺化。
品位中道化
俗人理解不了雅人的專業化了,只有通俗的內容雅人認為不錯。商業大片叫做通吃,合家歡這樣的東西,這個里面具有審美和直覺的綜合,不同人不同的工具,這個里面尋找只有共鳴,尋找可持續的,這個系列可以持續下去,找到積累,最后找到皆大歡喜的結果。文化企業保證大眾的立場,適當的增加內涵或者是品位的提升。
表達國際化
只有國際交流和文化競爭的時候體現我們中國文化精神,體現我們中國特色更加凸出。我們中國和國際市場的距離越來越大,今后我們怎么樣能夠在國際市場做我們中國人的文化產業,這個里面需要有一種對國際化的表達深度的理解,中國特點國際市場的對接,我們找到國際市場共有的規律,包括內容的生產。
目前的階段我們有兩個不同的趨向,一帶一路的趨向,對歐美包括對韓國我們存在文化的逆差,我們現在強調并購,包括人才并購我們系統里面來,民營企業海外做并購。
收入多樣化
只有一種收入的話不行的,我們平臺企業他們互聯網化的時代把人們所有的業務作為能做的業務,我們現在考慮不只生產文化內容,做外賣這樣業務,以后的收入也是綜合的,互聯網形內在產業鏈的結構,線上和線下一體化。
產業聚集化
文化產業和其他的產業最大的區別,就是產業鏈比較長,產業聚集效果比較好。玩具成為文化電影,游戲改編各種各樣的發展,將來最有前途的東西衍生品,網絡有假冒的,所以今后用衍生品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