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創作,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工作室承擔數字舞臺視效制作的舞劇《蘭》,1月8號晚在省會大劇院首演。
舞劇《蘭》在舞臺美術、數字視效、音樂、服裝、舞蹈等多個方面均為原創,首次使用數字手段進行舞臺創作!短m》以中國傳統舞蹈語匯為元素,融合古典舞和現代舞的表現形式,用日晷流動、歲月更迭、時空交替和蘭之品質、蘭之品格,把儒家精神的豐富內涵融合貫通;以獨特的藝術視角和唯美的象征空間,引領觀眾與心靈對話,與精神私語,領悟儒學思想中“禮”“仁”“和”的純美世界,感受中華兒女代代相傳、延綿不絕的精神信仰。為配合整部舞劇的文化背景,《蘭》數字背景采用水墨風格,根據三幕劇情的演進,設立不同風格不同節奏的畫面語言與構圖,通過與燈光、舞臺及演員的配合進行創作。
該劇視效導演、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游戲藝術設計教研室主任張光帥介紹,自2015年10月19日起,歷時80余天,組織30余師生參與創作,分別在原畫、后期、數字特效、三維制作、攝影攝像不同環節調配影視、動畫、新媒體藝術設計、游戲藝術設計相關專業的學生進行創作。經歷劇本討論、分鏡頭制作、動態分鏡頭測試、舞臺調研、特效制作、現場測試等多階段討論,歷時20余場討論會,最終形成50余分鐘的高清特效數字布景,在1月8日的首演中獲得社會各界高度評價。
該劇視效總監、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新媒體藝術委員會委員顧群業認為,舞劇《蘭》五位一體的創作模式開啟了傳統舞劇的新探索,將新媒體的技術手段與傳統舞臺進行融合與嘗試,在數字舞美中使用動態水墨影像為元素的視覺設計,提升了畫面的感染力,配合舞蹈的情境進行劇情解讀與渲染,提高了舞劇的整體格調。中國傳統“禮”“仁”“和”的純美文化空間與“時尚”“光影”“慢美學”的解構重組,傳統與當代的重構釋讀完成了《蘭》的思想表現與形式組合。
該劇出品人張積強說,山工藝數字視效團隊的加入,使得該劇從“四位一體”的創作模式升級為“五位一體”,在傳統內容的表達上運用新媒體技術,成功打造了山東舞蹈史上第一部數字化舞臺舞劇作品,在山東舞蹈發展進程中實現了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