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單獨展出恐龍化石,這樣的展覽也許太過單調。但是,在恐龍化石上利用投影成像技術,還原恐龍化石形成的過程,這種科普展覽您見過嗎?近日,記者在本屆礦博會的展館里就見到了世界首例完整竊蛋龍孵蛋標本及配套360度全息動漫設備。整套標本剛一亮相,眾多觀眾對其充滿了濃厚的興趣。
在礦博園二棟一樓的化石特展區,一個外形如金字塔的展柜賺足了游客們的目光。在“金字塔”里,一對可愛的竊蛋龍相濡以沫,在一起嬉戲玩耍。雌性恐龍產下蛋后坐在窩內,腿微微彎曲,其前爪叉開并伸向后方,十分專注地保護著自己的蛋。殊不知,一場災難突然降臨,把這一幕溫馨的場景定格為永恒。歷經滄桑,竊蛋龍的化石才最終被人類發現。
在短短2分多鐘的動漫演示中,游客們深切感受到億萬年前竊蛋龍的真實生活。他們紛紛掏出拍照設備與其合影留念。
竊蛋龍是一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生活于白堊紀晚期(距今8000萬年前),身長1.8米至2.5米,大小如鴕鳥,長有尖爪、長尾。“事實上,竊蛋龍蒙受了千古之冤——它并不是在盜竊原角龍的蛋,而是在保護自己的蛋。”展出方蘭德縱貫文化發展(北京)有限公司蘭德國際自然歷史博物館現場負責人朱小剛介紹,1923年,由安德魯斯率領的美國中亞考察隊在蒙古高原額仁大巴蘇發現這枚化石時,它在一堆原角龍化石附近,而且正在一堆化石蛋上。因此這只恐龍被誤認為是在偷取原角龍的蛋。考察隊奧斯朋博士給它取名為竊蛋龍,并沿用至今。1993年,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專家馬克教授來到蒙古高原考察,發現了完整的恐龍胚胎化石,與60年前發現的化石是一樣的。如此一來,它偷吃原角龍蛋的假設也就不成立了。但是,按國際動物命名法規,這個“罵名”還得繼續用下去。
據了解,除了竊蛋龍孵蛋標本及配套360度全息動漫設備外,記者在化石特展區還見到了時間跨度距今6億年至1000萬年前不同類型的化石。這些化石有的來自于國內江西、湖北、河南、貴州等地,有的則來自于法國、摩洛哥、美國、加拿大等國家。游客們可以在此品嘗一場科普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