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揚州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文化精品——大型音舞詩《大運揚州》在揚州大劇院盛大首演。全劇將揚州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底蘊,以“一條河、一個人、一條街、一朵花”為故事線索進行串聯,調用各種舞臺舞美及聲光電技術、舞臺機械等,讓觀眾在極具視覺體驗的全新舞臺中,通過古往今來的揚州經典事件和人物,了解揚州城史,感受揚州魅力。
《大運揚州》演出現場
原班人馬再續揚州千年史
《大運揚州》改編前的原劇目為《千古風流》,2015年該劇目作為獻禮揚州建城2500周年的城慶作品,在揚州體育公園體育館首次上演,填補了揚州大型音舞詩的歷史空白。
為打造一部真正具有揚州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演出劇目,2016年《千古風流》原班人馬再次集結:國家一級導演、北京舞蹈學院副教授靳苗苗出任演出總導演;著名舞美設計師馮彬負責舞美設計;燈光設計師喬木為演出進行燈光設計;數虎圖像擔任演出舞臺多媒體視頻設計制作。全力呈現揚州城2500年的精彩。
演出現場
全新舞臺呈現更逼真視覺
《大運揚州》演出舞臺,由一塊主LED屏、六塊側LED屏,及一塊16*8.5米(寬*高)的紗幕構成,刪除了去年使用的斜紗和側紗。另外,由于演出從去年的體育館搬到了今年的揚州大劇院,場地變化了很多舞臺呈現及技術手段都需要重新梳理。
背景主屏和兩側各3塊側屏
首先是舞臺變小,LED屏幕的尺寸就有所變化。側屏尺寸變小,由去年可移動的寬側屏,轉換為今年的傳統舞臺“腿子”形式的側屏,但在視覺呈現上也更為集中。除了LED屏,今年還采用了一塊布滿臺口的進口金屬透明紗幕,和兩臺26000投影機,投影影像配合舞美視頻呈現揚州的歷史變幻。
演出從一個小男孩無意進入一條時空隧道開始,紗幕投影呈現一種隔世之感
除了配合演出設計呈現美輪美奐的舞美影像,數虎圖像還全新設計了幾個重頭節目,將紗幕與LED屏充分結合,呈現更具舞臺空間感的逼真視覺效果。“開鑿大運河”中,視覺首先從紗幕投影開始,展現運河開鑿的地圖變化。透過紗幕,則是演員們開鑿邗溝的辛勞場面,配合舞臺兩側放置的兩個二層平臺架子,使得演員的表演層次更加立體。隨著音樂的情緒和表演的高潮,LED屏幕亮起,展現的是運河開鑿一層層推開,無數工人正在勞作,最終,運河通水,大水由遠及近的噴涌而來。
“萬家燈火”一節,利用紗幕與人影互動,影像與各方位演員互動,呈現萬家燈火一片祥和的氣氛,可謂是最重頭的創作。設計團隊在金屬透明紗幕后面做了一個高4.8米、可以站三層人的舞美架構,而整塊紗幕空間被分割成無數個小格子空間,每一個格子內都有真人演員和影像配合表演,展現一個個的家庭生活狀態。隨著影像結構投影的立體轉換,變化后的空間內又有不同的演員和角色,最終幾個空間變化成一個空間,真正在舞臺上實現蒙太奇效果。
演出現場
“鑒真東渡”部分,船體模型依然保留,隨演員表演和劇情發展移動。為呈現鑒真東行之路的坎坷,數虎圖像設計人員以驚濤駭浪的舞美影像為背景,前置紗幕投影,營造出風雨襲來的逼真場景。最后紗幕投影與后置視頻中的佛光普照影像配合,表現鑒真與僧侶們終于到達東瀛,弘揚佛法與文化。
演出現場
舞臺置景盡顯揚州風韻
相比去年的《千古風流》,《大運揚州》雖然舞臺的空間變小,但是整劇的精細度并沒有降低,章節清晰,細節飽滿,舞臺表現形式除了紗幕投影、LED影像,還有石橋、假山、噴泉、瀑布、威亞、高層空間架構、戰船等等。
竹林置景與影像配合
為表現揚州風韻中的亭臺樓閣、飛檐翹角,小橋流水、山澗樹林,古城街道、竹林瑟瑟,舞臺置景方面,主創團隊在舞臺右側放置一座高達7米的假山,正式演出時演員坐在上面進行古琴演奏;舞臺左側的亭臺樓閣供演員在上面走動表演;而舞臺上一方60多平的水池,與架起的一座拱橋,形成的“小橋水流”之景,則更加令人稱奇。
亭臺
石橋
如“史可法守揚城”中,舞美置景與舞臺影像完美配合,恍如真實戰場上緊張激烈的殺敵場景,呈現了揚州歷史上著名的抗敵英雄史可法頑強、忠義的人物形象。
史可法殺敵場景
除此之外,帆船、寺廟大門、漢白玉欄桿、竹林等實景,也組成了舞臺上最重要的表演場景。威壓的使用也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演繹鄭板橋和“玉”節目中,演員吊著威壓出場,并在空中完成各種高難度動作,更是美感十足。
威壓吊著演員與影像配合表演
精致的舞臺置景、精美的舞美影像,整個《大運揚州》宛如一軸美不勝收的畫卷,徐徐展開,配上揚州傳統的“非遺”評話、彈詞、揚劇,以及雜技、器樂演奏、現代風格音樂情景劇等,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浩浩蕩蕩串聯起了揚州2500年的歷史文化和精神文明,使觀眾盡情領略大美揚州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