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產業的本質屬性是一種情懷。
情懷,是理想,也是責任,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是一種鍥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情懷是文旅產業的本質屬性之一。
商道,是商之道義,企業的本質是創造利潤,而商道是企業懷有道義之心,對世界,對自然,對藝術理想的投資。
可以說,文旅產業是追求“情懷”與“商道”的平衡之產業。
臺灣的文創產業覆蓋了吃、住、游、購、娛、休閑體驗等多個門類,已經構建了完整的產業體系,具備了豐饒的創新創意土壤。學習臺灣的文創產業,不僅要觀察文創產業的表面繁華,更重要的是理解臺灣怎樣創造整個文創產業的價值鏈。
1. 政府與文創扶持基金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
政府不是臺灣文創產業發展中的主導角色,但是,他們是公平游戲的制定者、優惠政策的扶持者、必要的財政支持者。
政府的文創基金投向公開透明,須向議會報告,并接受監督。政府的文創扶持基金交由專業人員管理,并按企業管理辦法運作,確保效力和效益。制度約束和誠信機制,使政府扶持不變味,確保文創產品實現唯一性、獨創性。
2、臺灣文創產業根植于社會多重文化土壤
臺灣社會土壤的多重文化背景,包括中華文化、原住民文化、日本文化加上諸多臺灣精英的海外留學,尤其是美國背景,帶來了歐風美韻,形成了臺灣文化的雜交優勢。博采眾長,不拘一格。中學為本,兼收并蓄。
“原鄉+時尚”成為臺灣文化的特質。原鄉就是注重傳統和在地性,接地氣。時尚就是與國際接軌,推陳出新,有國際視野。
3、臺灣人文氛圍創造生活美學
臺灣社會注重和創造出一種生活美學,形成一種社會共識和人文氛圍,并在文創產品及體驗上得以展現和提升,“小清新”、“小確幸”形成的生活美學,“于細微處見精神”的處處留心、用心和細心。
生活美學就是關注并美化人們的日常生活,即吃住行游樂購,所謂的旅游諸要素均體現于文創產業的設計與運營中,讓人暖心且舒心,為游客營造出幸福感并實現感染力。把產品做到極致,盡可能挖掘出其本質內涵并極力擴充其外延,使產品的效益最大化,并以其“唯一”和“極致”而立足于市場的不敗之地。
4、臺灣文創產業是“戴著腳鐐的舞蹈”
臺灣社會的客觀現實造就了凡事不能“任性”。任何項目的推進都謹小慎微,反而激發智慧,激發創意,激發出全新的解決方案。
例如在違章建筑拆遷的爭論和妥協中,一個新的規劃思路應運而生,并從此誕生了一個個國際藝術村;傳統產業的轉型通過文創獲得新生;生活美學+文創+機制+運營催生出眾多文創精品的出現。
可以說臺灣文創產業是“戴著腳鐐的舞蹈”,在妥協、平衡中實現了更大的創意、智慧,照顧到了各方主體的利益訴求,生態、文化、經濟、民生的多重效益。
5、政府搭臺、文創唱戲,企業運作
臺灣擁有諸多的文創產業園、文創基地、文創市集,它們是臺灣文創產業最重要的孵化器,其從無到有的過程,遵循了“政府搭臺、文創唱戲,企業運作”的運作機制。
1、選擇區位交通便利的位置,形成周末藝術市集;
2、政府營造個性化場景環境,以較為低廉的費用出租攤位,吸引有特色產品制作生產能力的手工藝者點定銷售;
3、優秀的個人手工業者經過市場競爭的篩選和政府個性化的扶持,成為特色文創小微企業;
4、特色文創小微企業對外輸出文創精品,并成長壯大,衍生產業鏈,形成異業聯盟,從制造基地轉型為觀光旅游基地,提供餐飲、民宿、休閑、娛樂等綜合服務。
臺灣的文創產業對發展文旅產業有著巨大的借鑒價值。我們正在經歷臺灣曾經走過的產業轉型升級階段——逐步從大拆大建的粗放大發展時代,進入工匠精神和品質消費時代;隨著“鄉村旅游”“古鎮旅游”等興起,折射出文旅產業發展的新需求與新趨勢;社會的進步使生活美學內化為一種人生追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與“文旅”的結合將激發巨大的發展和消費空間。
文旅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不是規模和硬件,而是軟件內容和精細管理。追求個性和創新將是文旅產業的生存之道、營銷之道,由此才能獨樹一幟,脫穎而出。當前,國內房地產和文旅產業結合并轉型升級已成為大勢所趨,文旅產業將代替房地產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下一波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