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評論:G20后,全球將進入敦煌時間。全球85個國家、5個國際組織的95個代表團,政要(前政要)6人,部長級官員51人,駐華使節23人,參展國32個,參演國25個……
9月20日,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即將隆重舉辦。其中,大型實景演出《又見敦煌》將在20日首演,作為文博會的重要展演劇目,總導演王潮歌用全球獨創的“走入式”情景劇場演出技術,敘述敦煌千年的歷史,給觀眾呈現一場審美和精神享受的極致盛宴……
《又見敦煌》演出精華
“只要你進入影院,3分鐘,你的腳步就將被我控制,10分鐘,你的情感將被我控制。”王潮歌自信的說。
用全球獨創的“走入式”情景劇場演出技術,敘述敦煌千年的歷史,給觀眾呈現一場審美和精神享受的極致盛宴,觸動人心底最深處的柔軟情感,進入幻境中,穿越千年滄桑之后,再重新找回自己。
由著名導演王潮歌主創、甘肅四庫文化旅游投資有限公司投資打造的大型情景劇《又見敦煌》,將于9月20日,在敦煌市文博會期間首演。
王潮歌是中國最具創新精神的導演,憑借《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印象西湖》、《又見平遙》、《又見五臺山》等系列作品,被稱之為中國實景演出創始人。
“空前”的全球獨創
這是一種全新的觀演形式,觀眾們不再是坐在座位上,觀看舞臺劇,而是步行進入劇場,在近一個小時的步行中,通過劇場的舞美設計和技術操控,表演和燈光效果在觀眾身邊展開,使觀眾仿佛進入一個幻境,仿佛身處劇中,與劇情融合為一體。
在如敦煌這樣的文化圣地進行創作,需要巨大的勇氣,因為無數偉大的藝術家、文學家早已經在敦煌留下了難以逾越的藝術高峰。但是,導演王潮歌表情輕松,“我們沒有壓力,因為我們采用的藝術形式,是世界獨創的。不敢說‘絕后',但絕對是‘空前的’。”
作品敘述了敦煌千年以來的歷史輪回,觀眾跟隨著導演設計的步行路線,一下子穿越回到千年前,看到當時敦煌所連接的絲綢之路,轉而又穿越回到盛唐之前,一個名叫張議潮的人一統敦煌并把此地獻給唐朝,其家族數代在敦煌經營的盛況……隨后又來到莫高窟,觀眾們看著王圓箓送出的國寶,在那個最揪心的時刻,菩薩出現在人們面前,原來菩薩一直在中國的山川河流上,在人們的生活中,永遠無法被偷走……
一千年究竟有多長?不過一瞬間。當你俯下身去,捧起一把黃沙,故事就會在你的掌心里。撥開塵沙,又見敦煌。
與王潮歌此前的“印象”系列作品實景演出不同,這部《又見敦煌》大量采用了虛景,在定制設計、建造的“湖藍劇場”中演繹。
王潮歌介紹,之所以如此設計,是為了把觀眾拉入一場“幻境”,截取敦煌歷史的一個個小的片段,用迷宮式的劇場、虛幻的布景來表現這千年的史詩,讓觀眾獲得視覺、幻覺的滿足。
“當你在莫高窟中凝視壁畫,那么寫實的人物就躍然在墻面上,你不禁會好奇,他們是誰啊?當時過著怎樣的生活?是什么因緣成就了當時的事情?千年前的他們,會感知到今天的人們的凝視么?”王潮歌在談起創作靈感時說。
藍色水滴、夢幻劇場
此刻,承載這部空前作品的“湖藍劇場”正安靜的佇立在敦煌莫高窟數字中心旁,在背后無垠的沙漠背景的襯托下,外墻以玻璃組成的劇場,仿佛沙漠中的一粒藍色水滴,如夢如幻。
這座由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的迷宮般的劇場,有19901平方米的面積,內部設置了超大型聯動舞臺機械裝置、3D影像裝置、移動巨幕裝置。表演的時候,有28臺升降機,配合著200多名演員同時工作。通過這些設計,觀眾行走其中,觀看到的將不僅限于平面,而是多維度空間的立體表演。
與絲綢之路上敦煌最耀眼的盛唐時候相比,此時的中國已經再次在人類社會的貿易、生產等領域占據重要地位,但是文化的自信和強盛卻無法相提并論。“我創作的初衷就是,讓人們對敦煌的這段歷史有興趣,讓人們有文化自豪感。”王潮歌說。
作為文化圣地,敦煌的魅力就在于,能夠洗刷人們的靈魂。曾有人說過,“生命之悠悠大河中,每個人都不過是一粒微塵,然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可能你沒有受到上天的眷顧,不能熠熠發光,注定轉瞬即逝,但在不懈的追求中,每個人都可以獲得自我的救贖,都可能讓上天改變計劃。”
王潮歌同樣也對這片沙漠中的綠洲深懷敬畏,她說,“希望這是一部能夠溫暖人心的作品,提升人們藝術修養,并且在被觸及內心深處的情感之后,重新發現自己。”
導演自述
王潮歌導演
到敦煌,王潮歌導演最多的感受便是敬畏
“一千多年的歷史,大漠塵沙,千年莫高窟,一條兩千多年的絲綢之路放在一起到2016年,到你和我這樣的人站在這,我認為沒有什么人能逃離‘敬畏’倆字,敬畏的心境。我們現在的人有一種豪氣,這種豪氣就是我無所不能,我可以蓋一個大樓,天那么高,感覺人的能力是無限的,尤其互聯網時代到來,我們無限的可能隨時隨地可能出現,但你真的是無限的嗎?你的能力是無限的嗎?如果人因為自己的能力特別大而失去了敬畏,離失敗不遠了,所以我認為敬畏這兩個字在當今這個時代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我們敬畏自己的祖先,敬畏文明,敬畏土地,或者敬畏我們曾經學過的那么一點點知識,或者敬畏一個善意,都應該有敬畏之心,所以如果我能夠懷有敬畏之心,開始《又見敦煌》的創作,我認為我的觀點沒有跑偏。所以我對自己這個觀點還挺滿意的。”
王潮歌導演對于劇場的描述
“首先我們要蓋一個劇院,這個劇院的外形是由很多玻璃組成的,看起來不是方的不是圓的不是長的,它好像沒有形狀,取意沙漠中的一滴水象征生命和希望,想象它應該像海市蜃樓一樣,在人非常渴非常絕望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幻境,這個里面很美好,像天堂像仙境一樣,我們就想蓋這么一個劇場,前面一片平坦,后面就是沙漠戈壁,現在設計的叫水的這個劇場,它完完全全可以融入后邊的天際,沒有形狀,像一個詩,像一個夢幻像一滴水,像我們的海市蜃樓”
對于今天敦煌文明的感受
1、“今天絲綢之路是什么?是一條精神的絲綢之路,今天我們的黨中央提出“一帶一路”,就是指的這條路,指的是我們在精神上有一條大路,互信、融合、包容,向每一個地域的每一個民族伸出我們的手說:咱們都是朋友,包容所有的文化,所有的宗教,好多民族在這都融合,好多藝術在這都融合,好多故事在這融合,包括好多人種在這都融合了,成為一個共同體”
2、“這條精神的大路它是從兩千年前開始走起的,走到今天,未來還會再走到遙遠的地方,走到我們都死了,走到我們子孫的子孫,看不見了它還走著,所有的故事,包括莫高窟,它都可能會消失的,就像我們隨手抓起的沙子一樣,一放手沙粒掉一地,永不消逝的就是精神,你們有沒有可能想象,當你走出去就隨便的一個土地,從地下抓一把土,抓一把石頭,你有沒有想象這里是什么,它有可能一千年前被一個書生的腳踩過,它有可能在一千五百年前的一個婦女的灶臺上,它有可能就是懸泉置瓦上的一片沙,它有可能就是米薇寫過的很多書信中的一封,都埋在這個沙下,由得我們慢慢的翻慢慢的找啊。”
3、“大自然或者整個世界它就是這樣,周而復始,輪回循環的,但是就像在敦煌隨便拾起一把沙一樣,這里面不是它變成沙就什么都不是了,我覺得最后跟觀眾共同要探討的,就是我們傳承的這個精神,我們保護的是什么。告訴我們的孩子讓他們以我們的民族為榮,以我們的文化為榮,這種血脈的傳承,一點點的傳到下一代,這條才算一直通著,這莫高窟才能千年萬年的存”
創作上的難題
1、“怎么難呢,因為他有三個非常了不起的之最,第一個 一條絲綢之路,這條路兩千多年前走起來一直到現在,一帶一路,這條路從商道后來變成一條政路,到現在,我認為它變成了一條精神的路,其實在這里已經看不見駱駝商隊了,我們現在依然提出來“一帶一路”,其實是向所有周邊的、我們的鄰里,向我們的子孫說這條路永遠不會結束,永遠會走下去,走到我們千秋萬代,另外的就是我們的莫高窟,莫高窟百分之八十多都是佛窟,在里面講述了各種佛教的經的畫,和印刻著一千多年人們生活歷史人文地理什么都有的,這個窟坐落在大漠深處,成為我們心中的一個結點,一想起來唐代,一想起來我們中國人的古文明,誰也不能忽視有個叫莫高窟的地方,也因為這個窟,讓全世界人民對中華文明的贊美又多一重,所以,如何能把這個窟的故事寫出來,是第二個難點,第三個就是大戈壁大沙漠,戈壁沙漠之下,掩埋的不僅僅是一個城市或者說一個我們沒有發掘的寶物,更多的掩埋的是歷史,這個歷史哪怕我們中間找到任何一個小的片段,都足以讓我們驚嘆,在這三個大線路之下,想讓一個一個多小時的演出把這些東西都呈現出來,我覺得這不是一般的難度”
2、“我們給自己提了一個非常困難的要求,一句話就是要用寫史詩一樣的筆法寫莫高窟,寫這個大漠”
價值觀的傳達
“我說了三個字叫價值觀,這個價值觀可以影響,可以給予,可以感染的,現在這個社會,經濟高度發達,大家一說到價值觀就說‘不如來點實在的吧,這個合同怎么簽,朋友是朋友生意是生意’這個很正常,這個價值觀不能用別的尺度去衡量,當我的演員,他可以在這個偉大的事件當中,在這個令人陶醉的作品有自己一絲貢獻的時候他已經完全的滿足了,而不是說我多說一句話你給我多少錢,我多上一個動作你給我多少錢,他們已經沒有這個概念了,就是這種貢獻,這種成就感讓人覺得不可以用金錢來衡量,這是神圣的創作,我覺得這種就是藝術的魅力,和我們團隊獨有的氣質,這種氣質不光是在敦煌,在所有地方都一樣,在我這非常真實”
王潮歌:當絲綢之路已不再繁榮,留下的是一條融入各民族文化、宗教、藝術的精神大路,之所以稱之為史詩般的敦煌也是因為在《又見敦煌》展現的并不僅是歷史真相,更多的是價值觀,是文化傳承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