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古都,法緣殊勝;佛教圣物,盛世重光。上周,中華門外、明城墻邊的大報恩寺遺址公園揭開神秘面紗!
白天似金輪聳立,夜晚似華燈璀璨
琉璃寶塔曾在此,聳出天表,與日競麗
今天,就隨小編近觀金陵大報恩寺
揭秘塔身投影成像幕后更多故事!
勵豐文化解讀
作為金陵大報恩寺最大亮點之一的塔身投影成像,由勵豐文化技術團隊負責。自去年7月份開始施工,至今約1年半建成。其位于秦淮河南邊,而一河之隔的北邊便是南京老門東裸眼3D外墻秀,也由勵豐文化打造。
報恩寺建筑裸眼3D投影范圍為塔身4-8樓,采用聲光視的同步演繹,現場演出與環境融為一體,沖擊遠區觀眾的視覺,提升遠區觀眾的聽感,使觀眾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
基于文物保護最小干擾與可識別原則,其采用先進的鋼結構和超白玻璃等輕質材料,將當代藝術玻璃工藝與建筑幕墻技術相結合,呈現琉光塔影。夜晚則利用智能控制LED及遠射投影,再現夢幻般的琉璃佛光。
關于投影成像,又有哪些幕后故事呢?
1、據勵豐團隊技術人員透露,最初,在機房處理方面,甲方原設計較簡單,沒有特殊為投影機機房進行設計。憑借多年做外墻秀的經驗,技術團隊清楚機房系統需要加以特殊設計以便后期維護管理,因而對機房系統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其主要包括機房裝修、供電系統、空調系統、靜電處理、光電玻璃、消費安全等六個方面。期間,也借鑒勵豐以往外墻秀案例,對機房建設進行了改造,按照專業機房建設標準建設。
2、作為塔身3DMapping投影成像,其還有著巨大的技術難度:
a、工字鋼色值重疊,打斷影像連續性
b、塔翼與影像間形成物理夾角,影像產生陰影、反射面,塔翼成像處變形
c、八層需呈現佛頭,整體影像比例內容的構造
d、玻璃物理漫反射,造成的顏色、亮度不一致
e、整體畫面顏色、亮度搭配
f、塔身往上逐層縮小,呈梯形結構,影像內容如何與塔身融為一體
3、除開塔身3DMapping成像問題,多媒體系統難點的解決更是其突破點:
a、 塔身成像總的面積約1000平方米,物理原始分辨率為1920*6300(融合區約為15%)。技術團隊對此建議視頻內容按照此分辨率進行制作,以保證有比較清晰的效果;視頻內容應該為一整幅完整的影像,不需要進行預切割,能保證最好的同步性;
b、 系統需要采用雙環路備份系統,才能保證在演出中同時有兩路信號進行實時的供給,主備份系統間的切換采用無縫切換的形式進行,總共24路DVI輸入,12路DVI輸出,主備份切換時間為0秒;
c、 系統中需要實時監控所有網絡節點的信息、溫度、刷新率等;
d、由于存在多臺投影機同時顯示的情況,對于同步性的要求非常高,不同投影機之間不能存在延時的問題,否則影像就會出現融合區和疊加畫面發虛的情況,每臺投影機之間的時間差需要做到毫秒甚至微秒級別;
e、 塔身結構非常復雜,變形較為嚴重,需要根據結構進行校正處理。
4、針對投影成像各種難點,勵豐文化也多次憑借多年的3D Mapping外墻秀經驗,提供出對應解決方案:
a、根據現場實際建筑和玻璃結構進行測量,重新建立起三維模型結構;并在在模擬軟件中進行模擬,測算出建筑結構和玻璃面對于成像的影像。再根據得出的測算數據和模擬圖,合理化地提出內容制作需求,規避建筑結構和玻璃面產生的問題;
圖為前期進行模擬技術設計,以此得出測算數據
b、 使用的多媒體服務器系統,能播放高達8K的視頻素材,獨特的編碼能保證內容完整性,不需要進行分層預切割;還采用處理器進行自動切換,在主系統出現問題的時候,能自動判斷進行主備系統的切換。此外,系統中所有設備可以通過網絡的形式進行訪問,實時監控設備的溫度、風扇轉速和是否存在報錯信息,如出現報錯會自動提示給操作者;
c、其多媒體系統中的核心處理能力,還能實時同步不同的輸出幀頻率,使得每個成像通道的時間差能達到毫秒甚至微秒級別。
“大明之光、東西方之橋、文化風水之巔”,被稱為“天下第一塔”的報恩寺, 更有“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之譽,是當時中外人士游歷金陵的必到之處。
此次,勵豐文化結合其歷史特征,創造性為新塔提供塔身投影成像,再現夢幻般的琉璃佛光。這將成為傳承歷史記憶、結合現代科技成果大膽創新的典范之作。
而勵豐文化也從以往為商業綜合體、消費購物場所等的數字文化體驗改造逐漸擴大到宗教文化領域。在秦淮河南北兩邊(北有南京老門東裸眼3D外墻秀,南有報恩寺建筑裸眼3D投影)打造出全方位的數字多媒體文化景觀。通過室內外商業空間項目,提升了公共文化空間層次及服務水平、達到豐富文化休閑內容、聚集人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