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計算機開始運用于博物館的檔案管理和信息檢索。現在,隨著計算機數字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一些大型博物館開始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對館藏文物進行人性化、藝術化的演示展出,今天的博物館不再只是簡單的文物標本展示、收藏的機構,而是逐漸成為面向社會、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需要的文化教育機構和信息資料咨詢機構。要實現這種從“以物為主”到“以人為本”的轉變就需要博物館采取一種合理的展示模式,因此,數字媒體展示藝術顯得不可代替。
數字媒體藝術在博物館展示中的表達方式
高雅藝術的大眾化表達
大眾化的特征是:人人都可參與,打破時空界限。在社會民主化、文化大眾化的浪潮下,傳統的經典藝術的創造方式和審美理念已經不能適用于新興的大眾文化。數字媒體技術對多種媒體形式的融合以及其互動性的特征,為人們提供了廣闊的藝術空間,尤其為原來沒有機會或能力從事藝術活動的人們提供了體驗的條件。在人們的互動參與下使高雅的、專業化的藝術美學日常化和普及化,使博物館展示走出高雅藝術的小圈子,適應大眾文化和大眾審美。
傳統藝術的現代化表達
在信息化的社會環境下,隨著人們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參觀者已不再滿足于只是欣賞展品,而是更多的想了解、探求展品背后所蘊涵的豐厚歷史文化知識。同樣人們也不再滿足于博物館傳統的、文本說明的展示方式,而對具有畫面的、動態的、三維的以及虛擬的展示方式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數字媒體運用多元的藝術手段,集圖形、文字、聲音、視頻、圖像等各種信息媒體于一體,再結合各種視覺與聽覺媒介,使參觀者完全置身于藝術的享受和感悟之中,符合現代的大眾審美理念。
數字媒體藝術在博物館展示設計中的優勢
更有效的信息傳達
博物館內的文物標本和藏品,其最重要意義和價值在于它們作為一種信息載體,承載著歷史文化信息,人們走進博物館學習、欣賞的過程,實質就是一個獲得所需信息的過程。所以,博物館不單純是一個收藏文物和標本的地方,而是一個傳播文化信息和進行大眾教育的地方。但文物的內在信息并不像視覺信息那樣一目了然,需要深入發掘才會顯現出來。普通參觀者,特別是知識水平較低的參觀者,對于文物的內在信息很難有較為全面和深入的認識。而數字媒體技術和藝術所具有的特點和優勢恰恰能解決這個難題,數字媒體編創人員通過對藏品信息的統籌規劃,以符合大眾審美的藝術形式將文物的歷史感、美感和意蘊淋漓盡致的傳達給參觀者。
更自由的鑒賞過程
多媒體技術己經進入了社會各個領域,多媒體、網絡和數據庫技術的發展也給博物館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博物館數字化展示與傳統展示方法比較,具有很多的優點,它能利用數據庫技術對文物數據進行有效存儲和管理,使觀眾能方便快速地查詢到參觀目標所在位置和需要的文物資料,迅速鎖定參觀目標。此外,數字媒體表現手法多元化,除了基本的文字、圖片資料,還可以結合其它媒體技術,如將音頻、視頻有機的結合,運用三維技術與虛擬現實、數字影像等技術實現生動、形象的展示效果,使博物館一改往日的沉悶,吸引更多的人了解文化關注文化。
更豐富的視覺表現
博物館內陳列的文物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歷史性、文化性、專業性,人們單純從文字上獲取信息并不能全面的了解文物,而將多媒體技術和藝術運用到展示設計中,突破了過去的展墻、圖片、文字等靜態展示手段,以動態的方式,更加直觀、直體、形象、生動、全面和藝術地展現在參觀者面前,提高了展示的可看性和參與性。由于多媒體藝術是將文字、圖像、動畫、視頻、音樂等通過編程方法整合在一個交互式的整體中,并以生動活潑的動態形式表現出來,因此能夠給人以很強的視覺沖擊力,現代化的數字媒體藝術承載著歷史文化內容展現出來的效果,更符合現代審美,能夠給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更有效的資源利用
博物館數字化展示的另一個優點就是文物資源展示利用率高,可以為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觀眾服務。首先,這一優點便于博物館與博物館之間文物的交流和資源共享,能更好地保護文物,使它們不再因頻繁的展覽展示在搬運過程中受到自然的侵蝕和人為的破壞,從而解決了一直以來文物展示和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其次,能使原來因文物保護而不能公開展示的重要文物或易受損的文物展示于眾,大大增加了展品的數量和質量。
數字時代博物館展示設計應注重體驗
所謂體驗,是內在的、個體的,它是參觀者個人情緒、心境與事件的互動,是個人在知識、經驗、記憶、認知等各個環節參與所得到的綜合結果。所以體驗是無法復制和精準重復的。在傳統的博物館展示中,對觀眾的需求、行為及心理關注較少,然而現在通過數字媒體展示設計,觀眾可以在舒適、互動、參與的氛圍中感受博物館的博大精深,從而輕松完成信息選擇和接受的過程。可通過數字媒體實現的互動體驗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有情節的虛擬展示設計
虛擬展示設計的核心思想便是體驗主題的設計。虛擬展示設計中的所有元素、環節、界面等都必須圍繞某個特征鮮明、創意新鮮的主題進行。讓參觀者在虛擬展示設計中能夠感受到與真實場景展示同等甚至超越性的全新體驗。所謂主題設計,即一個完整故事的構思和實現,它類似于多媒體游戲,即在某個時間、地點、思想、觀念、情緒狀態,從一個引人入勝的情節入手,在故事的構建中不斷突出、強調、重復主題、形成強烈的個體感受和獨特風格。主題式的虛擬展示設計是參觀者在虛擬的展示世界中遨游,作為故事主角全程參與情節發生與發展,從而獲得美好的體驗,甚至當虛擬展示的過程結束時,這種強烈的體驗和感受依然可以長期沉淀在參觀者的腦海中。
多維度技術的應用
3D、4D技術幾年前就已有所應用,隨著多維度技術的出現,人們的視覺感受和經驗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從一定意義上講,文物只是曾經出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物品,我們看到的只是文物本身,對它所承載的歷史信息并不容易理解。而如今數字技術的出現允許我們還原過去,可以讓文物以它最原始、最真實的狀態出現在我們眼前。因此,利用數字化手段進行的展示形式不僅是為了追求視覺藝術而進行的展示,還是為了還原文物所承載的那個時代的真實信息的一種展示。4D技術的運用,通過對視覺、觸覺、嗅覺、聽覺等所有感官的刺激,參觀者不光是看到一件文物的存在,而是經歷與之相關的歷史片段,這種身臨其境的展示會使文物的展示更有價值。
互動式的展示設計
這里說的互動式展覽設計是指多媒體互動。在展示中盡量多地增加一些參觀者可參與的項目,幫助觀眾理解展品,并通過親自動手參與展覽,加深對展覽的印象。比如風箏的制作過程,我們可以制作一個有針對性的多媒體節目,可以讓參觀者在虛擬空間里,在恰當的程序引導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各種各樣的風箏。再如,對古代的戰車結構可以設計一個戰車的組裝游戲,供觀眾在參觀展覽的過程中獲得深層次的信息,觀眾在親自動手拆卸、組裝戰車后,便會對古代的戰車結構和原理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比用大量的文字或圖片來表現更容易為參觀者接受。
復原式展示設計
復原式的展覽就是在陳列設計中盡量為觀眾提供一種現實的生活場景,使觀眾身臨其境的對文物和歷史進行直接感受。這種展覽方式更具親和力,拉近了觀眾與歷史文物的距離。如上海博物館與北京大學考古系聯合舉辦的“山西晉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品展”,按1∶1的比例復原了M93晉侯的墓室,讓觀眾從山西運來的晉侯墓室上的“土”上走過,不僅有親自到了發掘現場的感覺,而且很直觀地看清了不易用其它手法表現清楚的墓室結構,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適應社會、走向大眾、為廣大群眾服務是博物館生存的基礎。未來的博物館建設中,我們應當擺脫傳統的博物館以“物”為中心的種種弊端,強調觀眾獲取知識的主動性。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強大的優勢,通過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等多維的展現方式,提供給觀眾“視覺、感官、娛樂、社交、學習”等各種體驗,并利用強大的互動性使受眾有大而自由的選擇權和多角度的觀察點,給傳統文化在今天的繼承與弘揚提供相對大的空間。
總結
現代化博物館建立的最基礎工作之一就是數字媒體藝術的運用。從靜態到動態,從現實到虛擬,數字媒體藝術的運用讓人們感受到人類文明及歷史在眼前一一呈現。這種展品信息橫向、縱向多維連接的展示方法,使得博物館不再只是個沉悶的靜態博物館,而成為一個能夠在人們面前說話的動態博物館,能滿足不同觀賞者的不同觀賞模式、不同觀賞層次、不同觀賞目的的跳躍式的博物館,這是傳統的博物館展示所不可能達到的技術水平。數字媒體藝術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改變著博物館展示的方式,這種改變是具有時代意義的,它為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雖然目前我國許多地方的博物館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還未實現文物藏品的數字化管理和數字化展示,但數字媒體展示必然是未來博物館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