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大環境的艱困與市場的快速轉變,奮戰一年的安防業界企業,對這一年又有何思考?新舊交替之間,恰逢深圳CPSE舉辦,使安防行業新產品與新技術的呈現更加系統和直觀,由一斑而窺全豹,或許這些新產品和新技術將更有助于我們對未來一年或幾年發展做出預測與估計。
本期高層訪談邀請到杭州海康威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何峻峰先生與螢石傳播運營總監劉寶林先生,他們資深的行業經驗和身處國內領先安防企業的工作環境讓他們對未來安防的技術發展擁有足夠的話語權。
《中國安防》:2015年,“大數據”一詞已經熱到“發燙”,“如何采集大數據資源以及如何深度挖掘數據價值”這兩個數據應用的最大難題在2015年有怎樣的進展?最新的成果有哪些?
何峻峰:大數據提出由來已久,但安防行業重視其發展也就最近的兩三年時間,大數據的采集與應用一直是安防企業努力思考的問題,而個人覺得,未來大數據應該在這幾個方面繼續下功夫:
一是數據的整合。目前安防大數據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數據共享,從而提高數據處理能力。它可以將數據之間的聯系結合起來,通過前端設備捕獲分析、中端傳輸、后端響應,經智能分析后,確定有效信息的連貫性。數據共享這一方面,數據聯網工程就是最近最具代表性的案例。當然,我們不僅要做的是視頻數據的整合,門禁、一卡通、停車場等收集到的數據的都可以整合在一起,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物聯網設備已經處在數據收集的前端,以后將更有利于大數據的應用。
二是視頻的結構化。這方面需要擁有最智能算法的團隊。視頻結構化技術實現了目標精確提取和跟蹤以及對人、車屬性更豐富更細致的分析。目前已有高精度人員統計定位跟蹤技術是基于雙目立體視覺開發的新技術,利用雙目相機獲得圖像深度,在傳統的二維圖像中增加三維空間信息。使監控場景的人員定位更精確,信息更豐富。利用該技術實現了區域內人員的數量統計、精確定位、跟蹤并實時顯示人員空間位置等功能。
第三是數據挖掘,如何從大數據中挖掘到有價值的信息一直是數據工作中最具有挑戰性的,目前市場上已經有了許多成熟的解決方案,例如案件信息以及交通數據卡口信息的研判,同時還可以做一些人臉識別、以圖搜圖等智能識別,這對城市的規劃和管理都有重大的參考價值。
《中國安防》:相比于傳統存儲,云存儲的優勢顯而易見,目前云存儲的研究方向和最新技術成果有哪些?目前市場上云存儲系統建設情況如何?
何峻峰:傳統的企業存儲服務正逐漸走向消亡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在比較云存儲和傳統存儲時,云存儲技術的優勢很明顯。目前,業內已出現“開放計算”項目,幫助企業自行配置基于云計算的存儲系統。
2013年,海康威視在業內最早推出了云存儲方案,目前應用已經較為成熟,項目涵蓋大中小型項目。最近來說,企業主要在 “云存儲+”概念不斷地完善與落地上努力,主要是將云存儲技術與智能安防和大數據相結合,即云存儲“+”智能/安防/大數據。以“+智能”為例,我們的做法是將全套的智能算法“Smart2.0”和對視頻圖片的研究集成到云存儲里面,以便適用于更多的大中型項目。
第二個便是“微視云”,“微視云”是指不需要部署管理節點,只需要存儲節點便能建成一個微視云,規模一般都是3-8個存儲節點,契合小項目。如果項目后期有需要可以進行平滑升級,將微視云升級為普通云存儲,對于家庭和小型商鋪來說,特別簡單易行。
目前的視頻服務云解決方案可采用多種方法對視頻信息進行分析,實現各種基于視頻的基礎應用功能以及實時視頻分析、歷史視頻檢索分析、智能值守、視頻巡邏和綜合查詢等綜合應用功能。這兩年,隨著云計算的相關技術和理念不斷滲入,“安防云”時代將逐漸拉開大幕。例如廣州市明確提出建設兩大視頻云服務平臺;貴州平安城市建設中,明確將云存儲、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寫入到方案中。此外,在民用市場,針對中小企業、家庭等用戶,安防云也已悄然興起,如海康威視的螢石云,可為用戶提供SaaS服務。“安防云”已初現雛形,并且已逐步發揮作用。
《中國安防》: 4K在2014年萌發,在業內引起了軒然大波,經歷了一年多的醞釀,2015年的4K發展如何,您覺得距離實現普及還有哪些技術障礙需要解決?
何峻峰:4K技術進入安防行業是繼720P、1080P之后又一次分辨率上的突破。從更專業的角度來說,4K成像不單單是分辨率的提高,它還大大擴展了安防攝像機的應用潛力,從而推動安防和監視應用的整體轉變。例如原來一個卡口需要幾個攝像機才能解決的視野問題,未來可能僅需要一個4K攝像機便能全部解決。
然而雖然4k有這么多優點,但目前看來距離普及還有一些問題,最大的問題便是在算法上。現有的H.264算法很難達到較為理想的碼率壓縮,而H.265產品目前還沒有成熟,廠商還只停留在燒錢階段,如何將H.264進行分度的優化,達到降低帶寬和存儲,一直是我們著眼的問題。
2014年,海康威視推出業界首款支持H.265 4K NVR,同時,在2015年安博會期間,海康威視攜Smart265技術亮相成為巨大創新, Smart265技術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Smart265編碼技術將H.265壓縮技術與智能分析技術相結合,基于H.265編碼技術,但又區別于H.265,是H.265的智能優化,編碼效率提升前所未見;另外一方面,當畫面中運動目標不多的時候,Smart265壓縮率相比H.265可提升多倍,不僅節約了帶寬資源,更有效節省了存儲空間。
目前,海康威視的H.265與4k結合的IPC已經有研制成功的項目,現在正在努力實現量產的突破,會盡快面向市場開售。
《中國安防》:H.265從去年開始也甚囂塵上,可否請您總結一下目前市場上出現的H.265產品及產品特點?
何峻峰:相比2014年,2015年的安博會上H.265產品數量明顯激增:華為推出H.265攝像機、博世展出4K超高清攝像機、天地偉業介紹H.265解決方案、深圳同為發布H.265 4K攝像機,但是總體來看,口號雖響亮,但具體的應用效果有待考證。
例如,行業內不斷有人聲稱目前的H.265技術已經能支持4K超高清視頻使用,甚至有企業告訴稱目前的H.265已經能將視頻傳輸的帶寬控制在8Mbps以內,但據了解,H.265目前只能支持500萬像素的視頻傳輸,而對于800萬像素的4K超高清還無能為力。
《中國安防》:提起H.265,SVAC難免被與之相較,也有人對SVAC下了“后勁不足”的判斷,請問您怎么看待SVAC的存在?
何峻峰:從編碼效率上來說,SVAC標準在安全方面考慮的很周到,它是針對安防行業應用對安全的高要求而推出的,安全、認證等輔助性功能是該項標準的亮點,這些設備會促進總體系統性能大幅度的提升,在我國安防應用尤其是公安安防中的前景是很廣的,因為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可避開國外專利問題,特別在現在數據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受高度重視的情況下,SVAC標準幾乎是唯一的解決方法。
至于“后勁不足”,其實只是看起來SVAC推行速度較慢。要知道H.264從頒布到實施其實也經歷了六、七年時間;H.265是“站”在了H.264的肩膀上的繼續升級,從制定到現在有產品也經歷兩、三年時間,到現在市面上也無量產,如此看來,SVAC推行速度其實與它們差不多。
如今廣東省已就SVAC標準開始進行試點強制施行,保定、太原等部分城市的平安城市項目均以開始采用SVAC標準的監控設備,市場前景是看得到的,海康威視目前也有SVAC標準的前端以及后端產品生產。
《中國安防》:民用安防市場一直是近兩年的話題熱點,螢石系列產品作為海康威視典型的基于互聯網的民用安防產品,市場發展如何?未來,海康對此螢石發展的計劃以及對民用市場的態度是怎樣的?
劉寶林:2014年,海康威視布局安全生活業務品牌“螢石”,通過互聯網打開了民用市場的大門成為業界的典范。同 2015年3月,海康威視真正對家庭安防鋪開了“螢石”線上推廣銷售的道路,首先上線了自己的天貓旗艦店“螢石”,并且陸續與騰訊、阿里、樂視、京東等電商、運營商、互聯網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有關數據顯示,僅去年各類攝像機在國內的銷售量就高達1300萬只左右,我們認為“螢石”未來依然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新增市場和存量市場均容量巨大。
2015年,海康繼續推進“螢石云+”,并在“螢石云+”互聯網戰略上繼續延伸,“螢石云+”是海康威視基于消費與民用因素推出的互聯網總體戰略。“螢石云+”=“螢石云+開放平臺+行業”,致力于做互聯網+時代的視頻內容服務商,借助螢石云所匯集的以視頻和傳感信息為核心的海量數據,通過開放的應用服務平臺,服務于普通消費者和專業用戶。
當然,海康威視雖然有了很多新鮮的因素,但依然定位是以硬件生產為主的制造企業,除了看到電商的契機外,我們依然致力發展線下實力,只有這樣才能為電商之路打下最堅實的基礎。
《中國安防》:作為專業的安防廠家,您認為目前民用市場上最大的競爭者是誰?民用市場發展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劉寶林:伴隨近兩年的宣傳與發展,安防民用市場已經逐漸成熟,作為傳統專業安防廠家來講,這兩年最大的競爭者就是互聯網企業。騰訊、阿里、百度、京東、360、小米等互聯網企業紛紛宣布與安防企業合作推出相關產品或服務,有的是攝像機硬件定制,有的是云服務對接,一時間掀起了跨界安防的大討論,同時,互聯網企業推出的安防產品與傳統安防廠家的產品也形成了強大的競爭。
但是,業內人士很容易就發現他們的不同:相對于產品本身來說,傳統安防企業專注視頻監控,無論在視頻圖像處理技術還是成像技術方面,或者是傳承工業級監控方面,他們的優勢比互聯網企業更明顯,如今成為行業龍頭,實力毋庸置疑。而互聯網企業對產品的理解更多是借鑒,借鑒的對象就是安防企業。不過傳統安防企業的弊端在于不會把握市場,例如互聯網企業的加入,讓大家一下子認識到了家用攝像機的重要性,并且互聯網思維是將攝像機變成了一種溝通方式,拉近家人和朋友間的距離,這一點傳統安防必須要向互聯網企業學習。
當然,民用市場發展在發展幾年后的今天,也遇到了一個消費群體有限這樣一個瓶頸,雖然產品被逐漸認可,但由于中國傳統的安全意識,“監控進家”這種行為接受度很難與西方國家相較,這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政府與企業在宣傳和引導上繼續推進。
《中國安防》:2015年以來,三星索尼在一些業報中反應其在中國市場份額正在逐漸萎縮,您怎么看待這種現象,對于“中國制造2025”作為國資控股的海康威視又怎樣的態度和行動?
何峻峰:2015年5月8日,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也是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在“中國制造2025”的浪潮中,海康威視依托多年在成像采集、圖像處理和模式識別領域的深耕積累和自主創新,積極推出各種產品。
例如,2015年5月底發布兩款具備國際領先技術水平的工業相機,這是國內首款工業立體相機,它的發布將打破國外廠商壟斷,提升民族產品競爭力。憑借海康威視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及軟硬件能力,本地化的銷售渠道和快速高效的技術服務,為行業客戶注入價值,加速國內工業自動化產業升級步伐,助力“中國制造2025”。
作為安防企業,首先要堅持創新,這不僅是指產品和技術上的創新性,還包括行業的創新性。例如嘗試為安防建立行業垂直云平臺,使安防行業由單一企業向平臺經濟體過渡,安防行業向服務的轉型,建立商業生態系統并實現技術研究產業化,解決惡性競爭和產能過剩等問題,實現安防行業的真正融合,為行業轉型升級打開一條新路。
其次,對于國內企業,落地本土營銷是另一個因素。近幾年安防企業的發展,國內龍頭企業在技術上并不示弱,在渠道擴張上卻是更勝一籌。國內安防企業的紛紛上市和并購潮起也開始顯示出中國民族企業強勢的一面,中國本土的安防市場潛力巨大,同時作為本土企業也更了解國內市場的行情,所以,作為國內企業在營銷國內市場中將更加游刃有余。當然,除了堅守本地市場,國內安防民族企業也逐漸進行著全球化戰略,事實證明,一向被外資企業收購的中國企業,如今在安防行業也能反客為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