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做客中新網視頻訪談。在談及“故宮數字化”時,單霽翔介紹稱,故宮的數字博物館突出了故宮的文化特色,“總之要叫人們感受一個不一樣的故宮文化。”
故宮數字博物館的特色
2015年的12月22日,故宮端門數字博物館開館試運行,問及它體現的特色,單霽翔介紹,故宮的數字博物館突出了故宮的文化特色,而其最主要的特色有四個方面。
“第一是它深入地研究了人們的生活;第二是我們的數字博物館深入地挖掘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文物藏品的歷史信息,緊緊地圍繞故宮的文化和故宮的文物藏品;第三是追求高精技術的最尖端,數字博物館所采用的技術都是當前最新的技術;第四個就是品質,我們希望每一個項目都做成精品。”單霽翔說。
單霽翔介紹稱,其中含有趣味性的元素,“(觀眾)點擊,這鳥就會蹦出來,蹦到樹枝上,可以給它喂食,可以給它喂樹葉、昆蟲”。還有展示一些大幅書畫的內容,“比如《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韓熙載夜宴圖》,可以放大來看其中每一個人物的表情,還可以詳細地把它進行定格和研究”;而“多寶格”則包含了上百件故宮的文物藏品,“可以翻轉看它任何一個角度,還可以放大看任何一個細部”。
單霽翔還特意提到了三希堂的數字展品。他說:“三希堂是乾隆皇帝的書房,乾隆皇帝在三希堂的小桌前,預覽了無數的書法精品,但是三希堂很小,只有八平米,里間皇帝坐的地方只有4.8平米。正常的情況下,觀眾是沒辦法進去參觀的,地下站三位觀眾就滿了,只能隔著窗戶看。但是今天人們通過數字技術,能夠進入養心殿,走進三希堂,來詳細地觀賞養心殿里面的文物和情景,還可以到三希堂身臨其境地感受三希堂的文化氣息。”
此外,他也談及“大屏幕”,稱大屏幕這一期展示了清代服飾,人們可以站大屏幕前選擇其中一組服飾,可以試穿,可以轉身,還可以換衣服、定格、拍照,甚至把它帶回家。
單霽翔說:“我們還有一個數字故宮影院,我們的影片已經制作了六部,觀眾可以坐下來休息,看我們的影片,進入建筑內部看它的結構,還可以進入不能開放的空間去瀏覽。總之要叫人們感受一個不一樣的故宮文化。”
數字化只是工具、手段 以此揭示故宮文化
那數字化是故宮未來發展的一個趨勢嗎?對此,單霽翔認為,數字化的發展是永無止境的。“我們要追蹤數字化對于揭示故宮傳統文化的作用,而不是把數字文化產品變成純粹的娛樂性的,或者是純粹的聲光電的感官刺激的東西。是把它作為一種工具、一種手段來更深刻地揭示故宮的文化,更廣泛地傳播故宮的文化。”
在單霽翔看來,故宮的核心還是藏品。從藏品中挖掘出文化信息以后,通過嫁接到數字化的手段上,這樣能夠傳播得更遠。“故宮現在已經出品了九部APP,每部出品的時候形成慣性,故宮的APP每次出品都獲得月度最佳,年度優秀,品質已經下不來了。”
其中,《韓熙載夜宴圖》的APP里面可以聽到當年人的琴聲,看到當年的舞姿。而有關清代皇帝服飾的APP可以展示電視劇里的服裝和過去皇帝穿的服裝之間有什么區別。而“每日故宮”APP每天則會推送一件(套)故宮藏品的信息及專家的解讀。
單霽翔說:“我們希望用三年的時間,搭建出一個數字故宮社區,使我們的傳播能力更強大。現在已經有三十種左右的數字故宮社區的方向,平行的在推動,還有一年的時間,我們將建成。”
2016年不斷地追蹤技術的前沿
再談及2016年的工作重點,單霽翔坦言,“就是不斷地追蹤技術的前沿”。“我們的網站、我們的APP制作、我們的數字博物館、我們的數字在線教育、網上銷售,都在數字社區里面。那么這個數字社區,它能夠整體呈現互動。”
“比如網站,故宮的網站我們今年經過兩年,做了三項提升。第一個提升英文網站,已經上線了,把英文做的更加強大,能叫世界各國的觀眾也好,社會觀眾也好,通過英文網站能夠隨時了解故宮的文化。第二個就是我們剛剛上線的青少年網站,孩子們都在網上,希望他們多進博物館,多進故宮博物院。第三個我們開始今年辦網上博物館,也就是我們過去辦過的展覽,重新把它網上制作,那么人們可以瀏覽故宮很多展覽,特別是我們即將展覽的,比如我們在石渠寶笈展正式開展之前一個月,推出了網上展覽。”
而說到數字博物館的作用,單霽翔則稱,“它能告訴大家故宮有什么,能夠讓人們對故宮有更好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