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技術的發展促使人們對視覺的享受要求越來越高,3D電影應運而生。從偏振式3D技術到主動快門式3D技術,再到IMAX 3D,3D影院技術都經歷了哪些發展,裸眼3D會是未來嗎?
回顧近些年的3D影院技術
近些年隨著好萊塢3D大片席卷全球,再加上國內3D市場需求火熱,3D技術也不斷走向成熟和進步,各大影院爭相將IMAX 3D作為宣傳的熱點。那么到底什么叫IMAX 3D呢?為什么人們戴上3D眼鏡就能夠體驗到立體的畫面呢?什么叫做快門式3D眼鏡?3D技術是如何發展而來的呢?今天筆者就將和大家一起聊聊關于3D技術的發展史。
阿凡達的出現在全球掀起了3D大片潮流
我們口中的3D其實是Three Dimensions的英文縮寫,通俗的理解就是三維的意思,因為我們本身就生活在一個三維的世界當中,如果加上時間那就是四維世界,我們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東西其實都是三維立體的。但是我們通過顯示設備例如液晶電視、筆記本電腦、手機、平板等看到的畫面則全部為2D的,也就是平面圖像。那么顯示設備上的3D技術是如何而來的呢?這還要從繪畫當中的透視說起。
在繪畫的歷史上,美術學家們發現,如果給人的兩眼分別提供不同的圖像,在恢復雙眼視差的情況下,能夠獲得非常真實的立體視覺,這其實正是后來3D立體感覺的由來。3D畫面正是利用人的兩個瞳孔之間的視差(大約8厘米),讓左右眼看到不同的影像,從而使得兩幅畫面產生一定的差距,進而實現3D立體畫面。
為啥看3D大片還得帶眼鏡?
目前我們國內主流的影院采用的3D放映技術主要分為兩種:主動快門式3D技術和偏振式3D技術。所謂主動式3D技術,需要搭配主動快門式3D眼鏡來實現。這種3D技術的原理是根據人眼對影像頻率的捕捉敏感度來實現的,通過提高畫面的刷新率來實現3D效果的,將圖像一分為二,和左右眼相對應,連續交錯顯示出來。與此同時,信號發射裝置控制快門式3D眼鏡左右液晶層開關,這樣就能夠讓觀眾的左右眼分別看到與之相對應的畫面,在大腦中形成3D的畫面效果。
那么主動快門式3D技術有哪些優缺點呢?首先就是眼鏡的問題,主動快門式3D眼鏡價格普遍比較昂貴,大約在三四百元左右。此外,主動快門式3D眼鏡需要依靠電池進行驅動,因此重量有所增加,對于觀眾而言佩戴起來不舒服。由于受限于技術原理,快門式3D眼鏡在開合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閃爍情況,因此長時間觀看會影響到觀眾的舒適度。但是主動快門式3D技術的優勢也是非常明顯的,能夠呈現出非常出色的圖像效果,能夠保持畫面原始的分辨率,因此受到很多廠商的支持。
與主動快門式3D技術相對應的就是偏振式3D技術,配合被動式偏光眼鏡使用,這是目前大多數影院所采用的技術。其原理就是將圖像分為一個縱向的偏振光和橫向的偏振光,然后在3D眼鏡的左眼和右眼分別裝上縱偏振片和橫偏振片,這樣就保證了不同的偏振光進入相對應的眼鏡,最后大腦合成立體的畫面。
那么偏振式3D技術又有哪些優劣勢呢?對比主動式快門3D技術,偏振式3D眼鏡的價格比較便宜,能夠大大降低影院的采購成本。其次,由于偏振式3D眼鏡重量輕,不需要眼鏡開合,所以沒有閃爍的現象,觀眾長時間觀看不累。
IMAX 3D是啥?
我們平時去影院觀看電影的時候經常會發現很多影院掛著IMAX 3D的LOGO。好像沒有IMAX這幾個字母,影院的檔次就掉了很多。那么到底什么是IMAX 3D呢?它又有哪些優勢呢?
所謂的IMAX其實是Image Maximum這幾個字母的縮寫,意思就是最大圖像,這是一種能夠放映比傳統底片更大和更高分辨率的電影放映系統。標準的IMAX銀幕為22米寬、16米高。而IMAX 3D則是IMAX立體影片的放映技術,IMAX 3D使用兩盤IMAX專用的15/70膠片,一盤膠片對應一只眼睛,通過偏振過濾眼鏡或紅外同步系統配合電子眼鏡以提供兩個單獨的圖像。結合IMAX巨幕,IMAX 3D能夠帶給觀眾非常逼真也更加立體震撼的超大視野效果。
由于拍攝IMAX 3D電影非常昂貴,而且建造IMAX 3D影院需要花費巨資,目前國內包括科普影廳在內的IMAX巨幕達到了200家左右,覆蓋了全國大約85個城市。
裸眼3D到底行不行?
無論是哪種3D技術,無論是不是IMAX影城,目前對于喜歡去電影院的朋友來說,看場3D電影還是需要佩戴3D眼鏡的。那么什么時候能夠不用再佩戴3D眼鏡就可以享受到3D大片帶來的立體震撼效果呢?裸眼3D技術的出現有望實現人們的這一愿望。
目前主要的裸眼3D技術分為以下幾種,分別為:光屏障式技術、柱狀透鏡技術、指向光源技術、直接成像技術和MLD技術等。不過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這幾種技術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亟需攻克的技術難題。所以短期內,在影院我們可能還是以佩戴3D眼鏡的方式為主,還沒有辦法體驗到高品質的裸眼3D技術。但是裸眼3D畢竟是3D電影最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所以不排除未來會出現可以廣泛應用于影院的裸眼3D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