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位再往前走就是果嶺,打模擬高爾夫不僅不用帶球包,而且還會有最專業的教練免費教學。圖中就是一名初學者在教練的指導下,在果嶺練習推桿。
這是屏幕上顯示的數據資料,包括擊球的距離、果嶺形狀,以及風速、風向等。
這是人工果嶺,設計精巧,環境布置到位,旁邊還有一個人工沙坑,初學者可以在此練習推桿。
我們想打破這種傳統,從以前的讓更多有錢人來打,變成讓更多人來打。換一個說法,也就相當于社區的健身器材變了一個花樣,把高爾夫變成一種全民健身運動。”
——高爾夫免費普及志愿者 李銘鋒
高爾夫作為一項體育運動,已經明確列為2016年奧運項目。據中國高爾夫協會統計,近幾年國內高爾夫球場和人數發展情況為:2007年200家、200萬人,2009年400家、400萬人,2013年800家、800萬人。相比較于美、韓等國家來說這樣的規模遠遠不足,掣肘因素有場地、價格等,模擬高爾夫既省錢又環保,堪稱“身邊的高爾夫”,為其普及、平民化提供了一種可能性。
把貴族運動變成全民健身
在美國,高爾夫幾乎是一項全民運動。而國內則一直將其視為貴族運動,除了上述講到的時間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花費不菲,“平時稍微便宜點,周末一場高爾夫最少要1000元,一天沒有3000元下不來”,李銘鋒說,對于普通的工薪階層來說,這樣的消費太奢侈了。“我們想打破這種傳統,從以前的讓更多有錢人來打,變成讓更多人來打。換一個說法,也就相當于社區的健身器材變了一個花樣,把高爾夫變成一種全民健身運動。”李銘鋒說高爾夫是一種“綠色鴉片”,“相信沒有人會拒絕高爾夫”。
這樣的理念與羅輝不謀而合,“打模擬高爾夫不僅不用帶球包,而且我們還會請最專業的教練免費教學。模擬高爾夫單屏間18洞價格白天為90元/小時,晚上是130元/小時,花費與在市中心打一場相對高端的羽毛球旗鼓相當。”
對于初學者而言,選擇室內球場練習比在室外有著一定的優勢,“初學者沒有接觸過草地,可能會有恐懼心理,在室內就能克服這一點;有的初學者比較害羞,覺得球打不好會沒面子,在室內球場設有練習位,練習后才上場打球,這就能避免尷尬了。”李銘鋒說道。
練習位就在大廳拐彎處,一進來就能看見一排6個高爾夫擊球位,除了上述提到的那些設備外,這個地方還專門為初學者和練習者安裝了球面鏡,打球的時候,通過鏡子能看清自己擊球的姿勢是否正確,有利于及時糾正錯誤的身姿。當天,記者在此碰到了阿琳,她是第一次打高爾夫,“感覺還不錯呢,挺好玩的,沒想到的是,打高爾夫的地方離家這么近。最主要的是不怕沒面子,能放開膽子練習。”
推動青少年高爾夫運動
根據2015年2月12日韓國MBC電視臺新聞資料,韓國室內高爾夫數量2007年為1680家,到2014年增加到8200家,“在韓國室內高爾夫幾乎成了商場、茶館等公眾場所的標配了,也已經逐漸演變成了一種親子活動,家庭聚會往往就是共同去打一場高爾夫。”
羅輝說,高爾夫在國內遠遠沒有普及開來,以廣州為例,活躍的球手6000人左右,高校的高爾夫專業幾乎招不到學生,“最主要的還是打不起,一個是時間,初高中生頂著升學壓力,幾乎沒有時間去打球,如果打球的話,就面臨著要放棄學業,打一場比賽要練習一兩次,時間上耗不起;另一個是費用,避開周末,再加上學生打折,一場球也要五六百元。另外,學校里也沒有高爾夫場地,平時就拿個鐵桿,找個空地,揮來揮去。”
“還有目前高校的某些專業,比如說酒店管理、旅游專業等都要求研修與高爾夫相關的東西,模擬高爾夫可以提供這樣一個便利條件,讓老師可以帶著更多的學生學習打高爾夫。”羅輝補充說,現在提倡全民健身,模擬高爾夫的出現可以改變一種運動方向,“我有一個朋友每天晚上十點在家門口跑步,堅持了一個星期后就不行了,太枯燥了,要有一定的毅力才行。后來,就學打高爾夫,體會到了其中的樂趣,不用去跑步了。其實,打高爾夫的樂趣不在球本身,而是幾個朋友有共同的愛好,可以一起玩,經過一個相知相識的過程,彼此建立互信和認同感。”
可根據身高定制球桿
模擬高爾夫球館整個呈U字形,除了練習位、單屏房、三屏房外,記者還在拐角處發現了一處特別的地方,這就是正在籌劃中的高爾夫工坊。“建好后,會聘請專業的維修師坐鎮,最主要的是為客人維護、定制球桿。”
羅輝介紹,維修指的是,換把手、桿身等,比如說推桿,握把時間長了磨毛了,就要換掉,換個稱手的把手;還有在沙坑打球,邊緣處沙淺,下面是水泥底,沙桿著力不好,打在水泥地上或者石頭上,桿頭就會磨損;還有一號木發力不對容易斷桿,就要換桿身。定制球桿主要指的是,球手個人身高不同,有的人用起來球桿過長,就需要截短了,再裝回去,諸如此類。
模擬高爾夫提供了一個場地,在這里除了打球,還可以玩點新花樣。2014年底,一對白領舉行了高爾夫主題的婚禮,他們是打球時認識的,覺得普通婚禮花費高、沒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