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音樂劇逐漸成為中國觀眾關注和喜愛的演藝產品,并逐漸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下一個“風口”。從2014年開始,隨著電影、電視劇、游戲等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與飽和度日益提高,業界開始將目光投向音樂劇產業。
音樂劇市場潛力巨大
“2014年僅北京市的演出市場實現票房收入15億元,而音樂劇為增長最快的品類。”華創資本合伙人吳海燕表示,看好快速成長的音樂劇市場。
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音樂劇市場正在迎來發展的機遇期,成為了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增長點。
業內專家表示,相對于其它劇場藝術,如歌劇、話劇、舞劇等,音樂劇更容易使觀眾有親切感,是一種大眾娛樂型藝術,是眾多文化門類中最能夠產業化的門類。隨著國家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日趨重視,一直不溫不火的音樂劇市場開始發力。在政策的引導支持下,中國的音樂劇市場有著無限的發展前景。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音樂劇在西方和日韓等地蓬勃發展,但在中國,卻是偏門的藝術。”在業界人士看來,中國市場有對音樂劇消費的欲望和實力,但目前還是一個市場空白。從商業角度上來說,音樂劇是一種以時間換空間的產品,對于一部上演了二三十年的百老匯音樂劇的票房累積,或許比世界上任何一部電影的票房都高。
引進并運營“音樂劇之王”《劇院魅影》巡演的四海一家的總經理田元表示,“借此次《劇院魅影》巡演擴大音樂劇市場的基礎,建立國內音樂劇市場的運作標準,讓國內音樂劇市場打開一個新格局。”
當前北京大力推進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文化產業作為北京去非首都核心功能后重點打造的功能板塊,《劇院魅影》等音樂劇的話題性和影響力將帶動一波文化市場的熱潮,音樂劇市場有望成為北京文化產業發展新的發力點。
不過,也有業界認為,中國的音樂劇產業面臨全面型演出人才稀缺的巨大挑戰,中國很少有演員擁有音樂劇需要的唱跳俱佳的功底。中國的音樂劇產業依然不成熟,特別是國內音樂劇缺少長期培育市場的環境和模式。
引進和原創需同時發力
目前,經過原創和國外版權引進等諸多嘗試,中國音樂劇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同時,隨著公眾對音樂劇接受度和鑒賞力的提高,音樂劇的受眾逐漸成熟,對音樂劇的需求明顯增加,特別是期待具有東方風格的中國原創音樂劇。
“國內音樂劇不缺市場,缺乏的是正確的發展模式和專業的團隊。未來公司在不斷引進西方經典音樂劇的同時,加強這些劇目的中文改編,并拿出資金和資源扶持國內的音樂劇原創團隊,幫助國產音樂劇快速提升制作水平和市場。”田元表示。
據本報記者了解,韓國和日本的音樂劇市場都經歷了引進經典和本土化的過程。中國的音樂劇產業也是從引入原版音樂劇,到制作知名音樂劇的中文版,再到原創中國本土的音樂劇,中國的音樂劇產業化運營日臻成熟。
《劇院魅影》、《貓》、《極致百老匯》等經典國外音樂劇的制作人托本·布魯克曼曾表示,“中國的市場有其獨特性,中國已經擁有了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劇院和硬件設備,接下來需要在內容開發方面努力,因為文化產業始終是內容為王。”
事實上,不只是中國音樂劇缺乏原創內容,也是全球音樂劇制作者面臨的共同問題,中國原創音樂劇距離成為一個真正的產業還很遙遠。
“中國音樂劇不應該走百老匯的老路,而應借音樂劇語言找到屬于中國的、獨特的故事講述方式,吸引觀眾走進劇場。”百老匯制作人蘭德爾·艾倫·布克認為,沒有文化個性的音樂劇,即使投入數千萬美元也很難吸引觀眾。
業內人士認為,音樂劇產業能否落地生根,關鍵在于文化方面的對接,無論是引進還是原創,都需要從本土市場的需求出發,找到音樂劇語言和觀眾文化情感的共振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