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總理的報告,讓“互聯網+”的概念,如春風吹遍大江南北,吹綠了各大產業。而對于已上升到國家層面、正在蓬勃興起的“智慧城市”建設,借著這陣東風,可進入更高境界。
自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建設熱潮席卷全球,但是常見有亂象叢生,或就“智慧”而“智慧”,或跑偏“智慧”軌道:有建設成果不盡人意的,有硬件投資存在浪費的,也有后期運營困難重重的;在“互聯網+”的新時代,何為“智慧”、如何建設智慧城市等一系列問題亟需解決,才能釋放出智慧城市的巨大紅利。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對于城市,欲其智慧,必須真正理解“智慧”。只有抓住智慧的核心,城市才能實現真正的“智慧”。
數據為王
在智慧城市行業中,“數據”的重要性已是共識,但是,智慧城市的根基是數據,核心是大數據。數據遍布城市,要想城市智慧發展,需要將數量巨大、結構多樣、關系復雜,如散沙一般分布在城市各個角落的數據整合成為大數據,才是城市產生智慧的基礎。
平臺為器
作為數據的匯集、承載和大數據的發源——“智慧中心”將切實使智慧城市落地生根。所謂智慧中心,即建設物聯數據為基礎,集管控、數據和業務等為一體的大數據平臺,各種類型的數據進入中心后,通過海量多源異構數據的融合、分析及智能化處理,將最后的處理結果提供給決策者,形成了完整的大數據處理流程。如果說,智慧城市是一張智慧的數據“網”,“物聯+大數據平臺”的智慧中心是就是確保網絡暢通,實現數據交換、融合的“核心節點”,而智慧中心的最核心就是大數據平臺。
創新為本
“互聯網+”,對傳統產業不是顛覆,而是換代升級,智慧城市建設者應抓住這個時機,充分發揮自身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能力,突破似乎無懈可擊的固有傳統思維、傳統模式,尋到真正的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