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億文化產業基金熱捧影視旅游演藝業
到2020年文化產業將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隨著文化產業基金投資方向不斷多樣化,我國國內產業基金數量不斷增加,自2009年初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成立以來,到2014年底,已有超過100家文化產業基金成立,總規模達接近1500億元。如此龐大的文化產業基金,它們如何運作、投向哪里?文化產業現狀如何?文化產業基金如何全身而退?
文化產業基金爆發式增長
2014年11月中旬,財政部下達本年度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50億元,共支持項目800個;11月25日,第三屆中國文化產業資本大會在上海召開,“文化金融”成為關鍵詞;12月初,貴州民營文化產業協會成立,宣布將推出文化產業發展基金……一時間,文化產業領域資金涌動。
從基金開始設立和募集完成的趨勢來看,國家的政策導向體現得非常明顯。自2009年至2012年,中國國內文化產業基金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基金規模上,都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其中開始募集基金數量從2009年的兩支增至2012年17支,目標規模由21.2億元增至455.6億元,增長約21倍。
文化傳媒并購火爆
國家政策對文化傳媒產業的支持以及消費需求升級的刺激,引發了文化傳媒行業的并購熱潮。根據投中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僅2014年市場中文化傳媒相關并購數量超過200起,可統計涉及金額超千億元。文化傳媒領域的并購既有行業內龍頭通過并購拓展產業鏈,如6月,光線傳媒斥資2.84億收購藍弧文化44%股權,打造泛娛樂平臺;又有傳統行業通過跨界并購實現產業轉型,如3月湘鄂情擬以2.58億元收購笛女影視51%股權;更有互聯網大佬延伸進入文化產業,如11月小米和順為資本投資3億美元入股愛奇藝。
隨著我國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長以及中產階級的崛起,對文化娛樂的消費需求將出現爆發性增長。因此,文化傳媒行業以其創意和內容的巨大成長空成為資本追逐的熱點。文化傳媒行業并購的火熱既為VC/PE機構提供了布局方向,也推動了VC/PE的順利退出。
沒有創新的內容無法融入渠道
中國的文化產業沒有一個商業模式,發展到最后,萬變不離其宗都跑到地產去了。從國際來看,所有成熟的文化產業都是以“內容、渠道、知識產權”為核心的全產業鏈模式。近年,國家鼓勵文化企業跨行業、垮區域兼并重組,形成全媒體集團。2014年12月1日,湖南就有大動作。據湖南省委宣傳部公布的方案:瀟湘晨報、長株潭報等報刊劃歸湖南日報集團;湖南教育報刊社、湖南教育音像電子出版社等劃歸湖南出版集團;湖南廣電可剝離經營性資產與芒果傳媒整合,組建湖南廣播影視集團。
股權投資可成為文化金融重點
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是文化金融的一種形式。目前,金融與文化企業的關系是:一方面,大企業不差錢,中小企業急需錢;另一方面,中小企業難以融到錢,因為其無形文化資產無法被銀行接受。
影視音樂、廣告制作、動漫三個領域占了絕大多數的文化產業風投與私募基金。但從資金流向看,融資成功的均是大型傳媒集團,中小文化企業幾乎沒有涉及。好在有互聯網,眾籌之門豁然打開,渠道廣、門檻低,便利了融資者,也滿足了用戶的參與感。因此,盡管充滿爭議,互聯網眾籌依然發展神速。在互聯網環境中,分散的海量創意和小眾需求可實現無縫對接,通過大數據的應用,金融信用也隨之形成。
金融杠桿沒有完全撬開文化產業之門
絕大多數基金投資期限短,最長不超過7年,而文化產業是一個回報周期長的行業。7年時間,大部分項目還沒開始盈利。
很多基金不是風險投資,不愿投沒有固定回報、沒有擔保的項目。所以基金發揮的作用有限。尤其是國資背景的基金,容錯度低,較為保守謹慎,所投多為風險小、政績性強的項目。文化產業基金偏好投短期內能上市的企業,以便迅速退出,實現盈利。但規模化和商業模式成熟的文化企業數量有限,以至于一些基金有錢投不出。
此外,政策的不確定性,也使一些基金失去了投資機會。比如傳統報業,原來許多報業集團達到上市公司的要求,但由于改制太慢或其他政策因素,錯失了機會。基金投資方向比較單調,有的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基金,所以最后都變成房地產了。
文化產業項目投資情況分析
實際投資遠遠小于融資規模。很多文化產業基金面臨著“有錢投不出去”的困惑。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在2009-2011年3年中,按照已披露的投資案例計算,總投資金額不超過100億元,說明實際投出50%左右,這意味著募集來的資金有一半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部分領域投資過熱。從2009年起至今,文化產業基金的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影視產業,共計23起,占總案例數的43.23%,其次為旅游演藝行業,共8起,再次為網絡游戲和文藝演出,產業基金同質化問題嚴重。這種現象會造成兩點問題:一是加劇了上一節所提到的問題,資金無法達到真正需要資金的中小企業;二是具有公益性質的文化產業很難得到有效和長期的資金支持。文化產業基金過熱的集中在某幾個細分領域,不利于整體產業健康和快速發展。
文化產業投資退出現狀分析
與爆發式的文化產業基金募集狀況相比較,投資和退出就顯得較為遜色。一方面國內文化產業企業的整體不成熟,具備投資潛力的企業數量有限,另外企業文化創意不足、產品生命力較短,企業盈利模式不夠清晰,也使得中國國內文化產業基金與可投項目之間整體處于供大于求的局面。
文化創意企業多以輕資產方式運作,創意能夠產生的價值很難用貨幣來衡量,往往手中僅有知識產權而缺少可抵押的固定資產,獲得銀行貸款相對困難,因此能夠獲得產業基金的扶持便成為其加速發展的最佳選擇。根據ChinaVenture投中集團統計顯示,2007年至今國內文化產業基金共發生88起投資案例,累計投資規模為51.68億元,其中2010年投資案例數量和投資規模在近七年達到最高值,分別為31起案例、36.94億元,從2011年后投資案例數量和規模都開始下降,其中2013年初至今僅披露六起融資案例,投資規模為4.28億元。
掃描二維碼收聽數字展示在線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