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美專家:創意讓科技與藝術更好的融合
隨著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科技已經滲透到文化產品和文藝作品的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等各個層面和環節,兩者融合的方式、節奏成為業界不斷探討的熱門話題。日前,由陜西省舞臺美術學會與《演藝科技》雜志社共同發起主辦的“2015演藝科技與藝術融合(西北區)高峰論壇”,將科技與藝術交融的話題定格在演藝舞臺上,來自國內舞美創意、燈光音響、新媒體等方面的專家共聚古城西安,用別開生面的方式、前沿的理念,闡述了他們在科技進步與藝術融合發展中的實踐和經驗。
在交流中,“跨界”一詞不時被專家提起。將燈光音響、舞臺機械、視頻呈現等多種技術手段,與音樂、歌舞、戲曲、表演、舞美等眾多藝術形式綜合運用于舞臺藝術中,創造出感染人的作品、塑造出打動人心的藝術形象……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跨界融合的過程。曾獲得“五個一工程”獎和文華大獎的空政文工團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師孫天衛,以他的代表作舞劇《紅梅贊》、原生態歌舞集《云南映象》等作品為案例,通過梳理近20年來視頻技術設備更新換代的過程,用圖片和視頻傳達出“技術的進步已經改變了舞臺燈光的顏色、步驟、造型與呈現方式,創造了新的藝術語言”。上海戲劇學院創意學院副院長劉志新將上海市多媒體演藝虛擬空間合成實驗室的新探索帶到現場,通過展現我國南極考察題材的新媒體舞蹈詩《極境》,讓現場嘉賓體驗到科技已經越來越多地參與到演出中,與演員的表演合成一體。
創意是藝術的靈魂。創意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一個故事,一個形象,一種元素,一種符號,也可以是一種技術的運用,一種設備功能的拓展,多種技術的合成使用。創意可以使科技與藝術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曾擔任過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上海世博會音響設計總指揮的中國煤礦文工團音響設計師馬昕,用不久前發生的一個故事,為大家展示了創意靈感的魅力。在APEC領導人歡迎宴會上,臨時安排了4位制作烤鴨的廚師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展示“片鴨”技術。可經過多輪訓練,從未受過集體表演訓練的廚師總是無法統一行動,難以承擔希望看到的表演效果。這時,音響專家出馬了,他給每位廚師掛上了一副小小的耳麥,在后臺進行統一指揮,使現場的廚師們即刻化身為極佳的演員,出場、舉刀、切片、裝盤、鞠躬、下臺一氣呵成。馬昕說:“音響無小事,一臺演出或大型活動中,音響部門往往需要給所有表演部門提供標準的時間。聲畫同步、聲效同步才能獲得最佳的藝術效果。”
論壇引入了現代版“他山之石”。劉志新與論壇嘉賓分享了歐洲的“劇場笑容獨特收費PAY PER LARGH”一種新型的票務創意,即通過一種簡單的笑臉認定軟件,記錄觀眾在觀演中“發笑”的次數,并按次數收費的方式。這一創意幾乎顛覆了傳統劇院營銷的模式,觀眾免費入場,每笑一次收取0.3歐元直至20歐元封頂。“一項既不起眼兒,也談不上先進的技術,以新的創意應用方式激發了觀眾體驗的熱情,不僅在經濟低潮期拯救了這個劇團,還使觀眾數量實現了35%以上的增長。這就是創意的力量。”劉志新強調。
新觀念涌動使論壇亮點頻出。“我們現在最需要的是對技術、設備的創造性應用,而技術已經顯得相對過剩。”“實際上,導演不斷尋求創意突破的意愿與當前劇場格式化、復制化的現狀是相悖的。”“我們的舞臺現在缺的是腦子,是故事,是新的敘事方式,新的傳播方式。”“理論上說,戲劇可以在任何地方。”“有空間,有光源,有故事,有演員,就有戲劇。”“掌握技術才能獲得藝術的自由。”面對來自全國的燈光音響設計師,文化演出機構、劇院團的管理者,這場關于演藝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大討論, 給與會的專業人士帶來了思想觀念上的沖擊。
國家大劇院舞臺總監高廣健通過講解歌劇《圖蘭朵》、京劇《天下歸心》、合作劇《魔笛》等作品的創作思路,展現了簡約、獨特的設計理念。“只要把握住設計源頭,使視覺解讀合理流暢,就是好的舞美作品。”他表示,縮小龐大的演出,并不會影響藝術創意本身,設計師完全可以根據客戶、資金、場地的要求,找到小尺度的解讀方式。
掃描二維碼收聽數字展示在線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