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公園”來襲 主題公園將走向何方?
曾幾何時,繼超過1500家“行圈地之實”的主題公園過度開發后,國家明令禁止大型主題公園的批復建設。但2014年,繼迪士尼樂園登陸上海、環球影城落戶北京之后,從海外“進口”的主題文化娛樂公園大舉來襲。
冰火兩重天的主題公園再次進入文化投資的視野。引進型主題公園是否會形成輸入性泡沫?國產主題公園是將大批倒閉還是借勢而起?以往盛行的“公園+地產”模式還能走多遠?面對新資本、新技術、新理念、新模式的涌入,“主題公園”概念是否需要重新定義?日前,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采訪。
國內主題公園應瞄準地域性文化
“洋公園”的大舉來襲讓國內同行的危機感變得急迫,在這種前景下, 國內本土的主題公園應該如何發展?業內聲音普遍是,應深挖國內特有的地域性文化,以深圳華僑城集團為例,作為國內主題公園的開山元老,目前正將布局的觸角探到二、三線城市。華僑城集團在全國14個省會城市和著名城市進行布局,并在寧波投資了都市娛樂和生態旅游項目。
寧波華僑城歡樂海岸總經理林育德說,華僑城集團之所以這么看重寧波,主要是看中寧波這座城市的文化氣質,看重其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歷史積累。“我們花了很長時間研究寧波的歷史和文化,寧波雖然算不上中國的一線城市,但它在進出口貿易方面是重要的。我們想聚焦于海洋文化、海洋經濟下的商業文明這點,立足全球的海洋貿易,打造寧波項目。” 林育德說。
林育德認為,目前國內的主題公園虧損現象嚴重,近70%的主題公園在虧損,20%持平,10%勉強賺錢,這其中的核心問題是主題公園不接地氣。他認為,主題公園要做得接地氣,一定要研究選址地區的獨特文化,還要將文化找到合適的落地載體,其中休閑是一個重點方向。“我們把文化看得很重,要做到極致。文化要與休閑結合,目前寧波華僑城歡樂海岸也在往體驗、互動和娛樂方向強化發展。”
主題公園去地產化真的可行?
目前國內主題公園的商業模式中,“公園+地產”成為主流,業內已形成幾乎牢不可破的意識,即旅游業的投資周期一般長達7到10年才能夠回收成本,如果沒有地產帶來的快速資金周轉,那么旅游業將很難吸引到投資。但隨著這一模式帶來的土地問題、項目爛尾問題逐漸凸顯,業內對此的爭議一直不斷,如果沒有土地經濟,主題公園的發展到底行不行?
林育德坦言,主題公園的去地產化非常難,“目前旅游業只有兩類活得很好,要么靠‘吃’老祖宗的,要么靠‘吃’老天爺。除了這兩類之外的人造主題公園都很難‘活’,這類主題公園產業目前還需要地產來支撐,還是不能完全切割。我很少看到有一個公司專門拿塊地來做主題公園,因為這樣活不下去。”
但一些創新性的嘗試也越來越多。航天(北京)科技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江介紹,其正在運營一個航天文化主題的公園,從2005年開始準備。在建園之初,李江就思考的問題是,如何持續經營一個主題公園并將其資本化,這也是目前全國范圍內主題公園的難題。
最終,經過近一年半的溝通,這一航天主題公園的落地方式是由航天(北京)科技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江蘇常州中華恐龍園進行股權合作。中華恐龍園是隸屬于常州市國資委的一家公司——龍城控股集團,這家公司在常州經營了16年,掌控常州近40%的旅游產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華恐龍園。
“我們在獲取土地后,進行了資產證券化,我們利用未來門票的預期收益發行債券,把未來可以預期的收益進行證券化處理,發行到香港、上海、深圳等地。”李江說。
此外,李江介紹,他們還嘗試把整個園區拆分成不同的產品模塊,如“小小宇航員”模塊,就是一個航天主題的兒童親子區,將其打造成航天員訓練營,在全國各地的開發商、綜合體、商業中心等進行商談,以品牌進駐的形式,把“小小宇航員”這種兒童親子區單獨做出一個獨立空間,單獨運營這個品牌,而這個品牌的總部就在常州所建的園區內。再如,把整個園區中的太空主題餐廳,打造成一個新的品牌包,在全國進行實施加盟。依此類推,把這個園區中凡是可以品牌化以及獨立體驗的模塊,全部列成了分別開發的產品項目。
“從我們的財務報表反饋來看,我們的經營收入首先是門票,其次是所有的子品牌和子產品包在全國連鎖經營的收入。我們把這種拆分園區式的經營方式和財務制度進行結合,獲得了來自金融機構和一些擔保機構的資金,解決了建設資金問題。”李江說。
李江認為,在打造這種主題公園的概念上,應利用金融通道實現投入,利用負債方式進行經營,而不是尋找一個單獨的開發主題進行獨立投入,這是其在常州項目上的嘗試。
“目前在常州項目上,商業地產只占1/12,主要是為園區進行基本服務,我們沒有出租的寫字樓,也沒有獨立的商品區。我相信園區本身是可以去地產化的,只是采用什么樣的方式去進行。”李江說,“如果是非主題性的園區運營,其實地產化是沒有錯誤的,或者說如果沒有地產化,園區是不可能存活的。而對于一些主題鮮明的園區,我認為可以嘗試非地產化或是去地產化的經營。”
對于這種去地產化的嘗試,中國港中旅資產經營公司資產管理部經理魏武平認為,采用金融工具的協助,可能是未來替代地產化的一種方案,但也有一定的前提條件,如要求主題公園前期有足夠的現金流,后期有足夠的漲價空間,這樣金融產品的設計才能達到金融機構的要求,同時又確保了對股東的回報率。
主題公園產品如何差異化?
在魏武平看來,目前國內主題公園盈利狀況不佳的關鍵問題還是出在產品上,即旅游產品的同質化嚴重。“如果美國迪士尼樂園沒有唐老鴨、米老鼠,沒有每年一部的動畫片,那么將難以吸引游客。現在國內主題公園最缺乏的就是產品,以前多半是用游樂設備替代產品,大家都在拼設備,最后是游樂廠商掙到錢,而所有的景區同質化,所以沒有游客想去第二次。” 魏武平說。
迪士尼公司以產品和服務為核心,以供給文化產品為主。迪士尼的盈利來源有門票、餐飲、旅游商鋪租金、具備知識產權特色的旅游紀念品銷售,以及其它收費的服務機構。此外,其授權特許經營在整個收入中占比也較大。在全球6個迪士尼主題公園里,只有第一家1955年成立的迪士尼主題樂園是由迪士尼公司直接投資以及運營管理的,其他的5個全部都是授權特許經營的。
但在國內主題公園中,門票收入仍是主要盈利來源,大地風景國際咨詢集團合伙人盛永利認為,未來主題公園應更多聚焦到產品和產業鏈的開發上來。隨著《旅游法》的出臺,導游不能再帶團隊購物了,反過來對旅游商品的良性市場形成更大刺激,如何真正站在游客的立場研究其本身的需求,值得思考。
“主題公園的旅游商品如何植入互聯網的基因,像迪士尼的商品為什么賣得多?不是說大家都要去主題公園買,在互聯網上很多地方都能實現購物。主題公園下一步實現墻內開花墻外香,我認為在旅游商品整個體系下,主題公園還能取得成倍效應的一個點就是購物,做好主題公園,先從主題商品和旅游商品開始。” 盛永利說。
掃描二維碼收聽數字展示在線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