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落幕 陜西正式啟動智慧博物館計劃
不落幕的博物館
你會不會在看完博物館后還意猶未盡?會不會因為錯過了某個經典展覽而遺憾?會不會對一個博物館神往已久卻總是失之交臂?“以現代方式展示文化遺產:借助新媒體,博物館很快駛入公眾交流與互動的軌道,擺脫了以往古板守舊的形象。”這是國際博物館協會為博物提出的思路。陜西的智慧博物館通過虛擬博物館,數字博物館,給予觀眾一個全新的展示方式。
不落幕,是智慧博物館的承諾。
在百度輸入“數字博物館”這個詞條,除第一個百度百科的名詞解釋,緊接著的就是陜西數字博物館。點擊進入“WWW.0110M.COM”,你會驚嘆這個博物館所能提供給你的一切。進入“虛擬現實館”,陜西遠至綏德縣博物館、安康的紅軍鄉紀念館,近達陜西歷史博物館、兵馬俑博物館,大小博物館幾乎全在這里。點擊心儀的博物館,你可以看到一個立體的博物館在這里呈現,博物館的每個角落,可以隨著你鼠標的移動全部呈現,你可以足不出戶完成一次博物館的完美旅程。“數字專題展”,則選擇不同專題,提供最多的藏品展示。例如,在蛇年的數字專題展上,你可以看到陜西所有和蛇有關的文物。從唐朝的彩繪蛇陶俑,到漢朝的蛇形帶鉤,乃至西周的蛇紋短劍,歷史上和蛇有關的一切會讓你眼花繚亂,許多珍品就是專家也難得一見。“臨展與交流展”,則讓這些有著時間限定的展覽不會再閉幕。來到陜西的展覽,你可以在這里看了又看,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相關展覽你也可以通過它一覽風采。此外精品文物鑒賞,講壇與講解,更是將你對祖國文化遺產的喜愛帶入一個更專業的領域。這里不論國之重器,還是稀世珍寶,你都可以全方位立體欣賞,也可以了解它背后的故事,更有國內外頂尖專家給你講授文物知識。
截至2013年底,陜西數字博物館將實現所有實體博物館的網上虛擬館。此外,臨時展覽和到外省外國的巡展都可以在第一時間在數字博物館進行欣賞游覽。一份統計報告這樣顯示,陜西數字博物館自2012年8月開館至今流量已達23.7萬人次,瀏覽比例占到全國同類博物館的42.11%,是第二名北京數字博物館的七倍。
當然數字博物館只是智慧博物館的一個部分。陜西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賈強處長介紹:“針對我省博物館事業現狀,在已有的信息通信技術應用成果的基礎上,綜合利用傳感器與檢測技術、射頻標簽技術、圖像檢索技術、無線傳感網絡技術、云計算、增強現實等技術,全面整合、有機組織,集成開發博物館智能管理及應用系統。這個系統將擴展博物館的外延,公眾可以通過它實現泛在化的信息服務。”根據賈處長的描述,智慧博物館的服務包括文博信息檢索,行程規劃、實用信息服務以及文博互動社區等內容。
文博信息檢索基于垂直搜索技術,打通館際信息壁壘,實現文博信息互通,使觀眾自由檢索文物的關聯信息。實用信息服務,可以面向觀眾參觀博物館前、中、后的食、住、行、游、購、娛需求:怎么去博物館?周圍有什么好吃的?當天天氣如何?有什么特別展覽?還可以順便去哪里轉轉?賣什么樣的紀念品?通過它,你可以舒服的安排你的行程。文博互動社區,滿足現場觀眾、在線觀眾分享知識,交流心得的需求,方便公眾交流探討,促進文博信息在公眾之間的相互傳播。
國際博協總干事朱利安·安弗倫斯曾說:“博物館堅信自己的存在與行動可以以建設性的方式改變社會,因此,將‘保護’這一傳統使命與培育創造力相結合以實現博物館的更新和觀眾數量的增長,是博物館正在追求的變化。”
陜西正在用智慧的博物館吸引著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
高智商的博物館
“博物館是彰顯人類歷史積淀與深厚文化底蘊的主要場所,承擔著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和展現人文與環境發展物證的重要任務。對藏品科學的管護,保存環境的調控,管理的科學規范,多層次廣泛全面的服務整合是智慧博物館更深層的要求。”趙榮局長對陜西的博物館科學管理有著更高的要求。
在兵馬俑博物館我們看到,那些千年前的兵俑的管理極為高科技。利用RFID技術,每格兵俑都有自己的標簽,這是他們身份的憑證。每一個文物存放位置和狀態都能通過它進行實時監測。“事實上我們現在就是在努力實現物聯網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應用。通過利用物聯網及相關技術提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科技保護及科學管理工作水平,目前已完成的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基本實現了文物保存環境監測功能,庫房、遺址現場文物的高清圖像采集功能,資產及人員行為管理功能,基于多種無線傳輸技術的觀眾導覽等功能。這也是目前國內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物聯網兩個示范應用之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總工程師周鐵說。
陜西歷史博物館開展了專門針對博物館保存環境的“智能文物微環境實時監測系統”科研課題研究,首次在我省實現無線傳感網絡技術在文保領域的應用。該項目成果通過了陜西省科技廳組織的科學技術成果鑒定。
漢陽陵博物館開發了遺址博物館“文物保護環境實時監測系統”,這是國內首個針對大遺址建立的實時環境監測網絡。實現這些功能首先要為陜西館藏文物建立龐大的數字庫,陜西文物數據庫是國家數據庫建設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06年3月全面啟動建設,現已初具規模,目前已完成了全省11萬余件館藏等級文物和36萬余件一般文物的數據錄入、數據整合。
不難看出,陜西文物的管理已經開始進入全面智能化的時代。
“為更好地保護藏品開展的創新實踐:藏品保護設備在不斷改進,工作技能在不斷提高,博物館逐漸變為真正的實驗室。”這是2013年博物館日的分主題。
歷史厚待于陜西,當陜西的文物人將這些歷史記憶放置于博物館,他們就不斷用創新性的努力完成著對文化遺產的承諾。這樣的承諾包含著科技的含量,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博物館不應該是嚴肅的陳列室,而應該努力通過最新技術的運用成為不受束縛、富有創造力的大講堂,讓歷史和現代的人們實現最生動的對話。”趙榮局長的使命感讓我們感到了一個個越來越智慧的博物館向我們打開了感受歷史文明的方便之門。
掃描二維碼收聽數字展示在線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