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二胥》精簡舞美 留出更多想象
經(jīng)過兩個月的落地排練,上海京劇院新編歷史京劇《春秋二胥》前、昨兩晚在逸夫舞臺首演。該劇以春秋時代原本一對相敬相惜的好朋友伍子胥與申包胥因家仇國恨而相互糾葛的故事為題材,上海京劇院花臉名家安平和優(yōu)秀青年演員傅希如分別飾演伍子胥與申包胥,京劇界資深導演續(xù)正泰、白云明執(zhí)導。
與以往的新編歷史劇不同,《春秋二胥》舞臺上沒有奢華和復雜的實景場面,取而代之的是設計師運用的“七巧板”式平面模塊。在幾塊模塊拼接下,一個倒梯形的平面布景出現(xiàn)在舞臺正中央紗幕后,楚國城池和王宮(博客,微博)清晰呈現(xiàn)出來。隨著劇情發(fā)展,“攻城”、“淹城”、“滅城”通過這些模塊的自由組合、拆裝被巧妙地分層次呈現(xiàn)!肮コ恰睍r,主要模塊從正中央移到舞臺下場門,演員在舞臺右側(cè)表演;“淹城”時,舞臺表演區(qū)的平臺分開,喻義楚城被決堤灌水,百姓陷于水深火熱。“滅城”時,象征城池的屋頂下降,喻義楚國淪陷失守。
“七巧板”模塊在劇中既是王宮、城池,又是宗廟,抑或是戰(zhàn)場、戰(zhàn)車,這正合京劇本體的“一桌二椅”象征意境。舞美設計師鄭加杰說:“我們這里所說的一桌二椅,不是單純意義的道具實體,而是一種虛擬、寫意的美學手段。有限的元素通過簡單的拆分、組合,演變出不同的時空,將戲曲寫意的美學特色發(fā)揮到極致。舞臺上只一人就可跑出萬里江山、千軍萬馬,這是戲曲本身不可替代的寫意特性。舞美設計給舞臺做減法是給演員和觀眾做加法:為演員留出足夠的表演空間,也為觀眾留出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空間。”
第二場和第四場,兩段表現(xiàn)伍子胥和申包胥重逢及決裂時心情的西皮“眼前人”和反二黃“憶往昔”輪唱由扮演伍子胥和申包胥的安平和傅希如共同演唱。第三場,伍子胥帶兵殺入楚國,楚平王已死,楚昭王繼位。昭王得知當年伍門冤情后,請申包胥勸說伍子胥放棄討伐楚國。為伍門冤情昭雪,楚昭王設靈堂祭奠伍奢,替伍門平反,并號召全臣祭奠伍奢。伍子胥披麻戴孝只身來到楚國宗廟祭拜亡父。只見安平手拜靈牌,向著觀眾哭祭,“跪靈前悲淚如雨流滿面”,一大段成套的反二黃唱腔從導板起,接回龍、慢板、原板、搖板、跺板,以無伴奏的清唱散板結(jié)束。這段“哭靈”反二黃唱足12分鐘,觀眾聽得過癮、看得投入。
收尾時,一段區(qū)別于傳統(tǒng)京劇唱腔格式,更像是新體詩的反二黃慢原板尤為特別。在伍子胥“去了,去了,包胥他去了……”的獨唱中,大幕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