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月》全新數字舞美 讓“嫦娥飛天”
嫦娥奔月、后羿射日,是中華民族流傳已久的民間神話故事,從古至今不乏以此為題材的藝術作品。今晚,由上海歌劇院舞劇團打造的原創舞劇《奔月》將首演于上海大劇院,與一般的民族舞劇不同,此次《奔月》脫離了傳統舞美,采用數字舞美。據歌劇院副院長、劇目制作人李瑞祥介紹,舞臺上,從神話的奇幻、部落的粗獷,到后羿射日的壯麗以及嫦娥奔月的飄逸,均由全新的多媒體視覺來呈現。
舞劇《奔月》與大眾所熟悉的嫦娥奔月故事有相似,也有不同。劇中的嫦娥,是一位遠古母系氏族美麗善良的族長,她革舊鼎新,召喚英勇善戰的后羿驅魔獸、抗天災,直至后羿力射九日,保全了氏族,也贏得了嫦娥的愛情。然而,當她得知守舊的長老們為維護母權地位,企圖用藥酒讓后羿消逝以防其篡位后,她毅然決定禪讓族長之位平息內訌,保全氏族長治久安,然后自飲藥酒,飄然奔月。
編舞姜盛透露,《奔月》從今年3月開始磨合劇本,期間最大的難點莫過于“如何把民間傳說做成一部有現實意義的舞劇”,最終主創團隊選擇了一個視角,通過嫦娥講述數千年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顧全大局、團結互助、勤勞勇敢的傳統美德。為了讓每個環節都盡可能地貼近故事背景、還原歷史形態,劇組曾到廣西、云南等保留母系氏族習俗的部落進行采風。第一幕中的“猴棍舞”即是民俗文化的展示,用以表現男人的力量; 還有一段銅鼓舞,用以表現母系氏族部落的權力交接。
最值得一提的是多媒體舞美的介入。負責該劇巨幕數字內容的水晶石創意總監趙菏告訴記者,根據《奔月》舞劇的情節發展與情緒演變,全劇設計了不少可視化的時空背景,如序幕恢弘的宇宙畫面,第一幕中母系社會的祭祀場景、第二幕中從民俗走婚到射日時的天崩地裂、第三幕中萬物復蘇大地回春的景象、第四幕的嫦娥奔月,等等。其中,利用藍幕摳像手法,將女主角飾演的“嫦娥”舞蹈影像記錄下來,在高潮時刻以逼真的圖像內容代替真人演員,更好地實現“嫦娥飛天”的藝術效果。“多媒體舞美,不能以炫技為目的,它是潛藏的力量和渲染的氛圍,引導觀眾走入劇情,沉浸在上古時代的場景之中。如果說舞劇是一盤清蒸魚,那么多媒體舞美當是"酒蔥姜蒜",襯出一盤大菜,再提煉它原有的香和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