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尚公司邀請俞樂濱開設《與博物館展陳形式設計師的對話》講座
2014年9月26日,清尚公司有幸邀請到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前陳列部主任、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前副館長、龍華烈士紀念館前副館長俞樂濱老師,在清尚總部6層報告廳舉辦了一場《與博物館展陳形式設計師的對話》的專題講座。講座由公司總經理王剛主持,常務副總經理馬五強、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劉倩、總經理助理兼經營管理部經理劉輝等公司領導參加了本次講座。清尚公司近百余位設計師仔細聆聽了俞老師的精彩分享。
俞樂濱老師是一個不知疲倦、永不停息的攀登者,他走遍大江南北,涉足中國博物館系統內各種類型陳列展示的策劃與研究,拼搏在中國現代博物館陳列策劃這片大潮的浪尖上,力爭想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推動中國現代博物館事業的不斷發展。曾經任職《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云同志革命業績紀念室》、《八一起義紀念館》、《西柏坡紀念館陳展》等十余個紀念館的工程總策劃、藝術總監和展陳顧問等職務,并出版有《紀念館陳列策劃》專著,在展覽陳列策劃領域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獨到見解。
俞樂濱老師講授的主要內容分為論述篇和圖繹篇兩大部分。在論述篇中,俞老師講解了“甲方視野中展陳形式設計師的職責和綜合素質”、“博物館展陳要什么?不要什么?”,以及“展陳形式設計方案的評判角度”三大主題。
一、 甲方視野中展陳形式設計師的職責和綜合素質
該主題中,俞老師首先闡述了作為一名展陳形式設計師的職責所在。包括:
1.用形象化的設計語言(創意、圖示)忠誠而能動地實現博物館編制的展陳“目標”、“指導原則”、“主題”、“內容要求”等;
2.努力實現展陳形式設計方案與內容設計大綱、建筑環境的和諧統一,用漸進、發展、可控的操作理念進行方案的創作;
3.全面實現對文物展品和觀眾的安全保障;
4.從以人為本和觀眾參觀心理兩個方面考量,創造最佳的展館參觀環境;
5.展陳形式設計方案的技術標準符合國家、地方現行的技術規范、標準。
其次,俞老師又詳細闡述了展陳形式設計師應具備的17項綜合素質,具體包括:
1.具備相當程度的歷史知識;
2.具備政治的敏感力和新聞的感知度;
3.具備中文的駕馭能力;
4.具備博物館學和文物學的基礎知識;
5.具備對展陳內容的詮釋能力;
6.具備對主體觀眾的理解能力;
7.具備展品、展品組合(即1+1>2)和展項的思辨能力;
8.具備快速產生“理智興趣”的悟性;
9.具備“質量第一”的潛意識;
10.具備較強的“舞臺”意識;
11.具備詮釋經典展品和經典事例故事的能力;
12.具備逆向思維的能力;
13.美學、建筑學、設計學、構圖學、運籌學以及傳播技術、繪畫、雕塑、戲劇、音樂等都要力求懂得一點;
14.具備設計綜合的能力;
15.具備融社會教育、娛樂休閑于展陳的意識;
16.具備與甲方良好表達和溝通的能力;
17.具備解決展陳其他相關問題的能力。
二、博物館展陳要什么?不要什么?
該主題中,俞老師圍繞著國家文物局2012年12月13日以文物博函〔2012〕2254號印發的《關于加強博物館陳列展覽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結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提出了博物館舉辦陳列展覽應當遵循的原則,并對該《意見》做出了獨到的見解。
俞老師首先闡明了起草《意見》的目的和陳列展覽的性質,同時逐條對《意見》中的6條進行了深刻的剖析,明確指出了博物館紀念館展陳要什么?不要什么?
1.“堅持公益屬性”
俞老師結合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提到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分別闡述了博物館舉辦陳列展覽,需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
同時,俞老師舉例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杰布在考察北大荒博物館和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時的感受,說明了博物館舉辦陳列展覽社會教育功能,傳播有益于社會進步的思想道德、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2.突出科學品質
俞老師認為,缺少審美價值和情感效應的展品,僅憑其外觀所能引發的傳播效應是極低的,所以展品愈來愈需要仰賴必要的背景支撐,來揭示出內在的歷史價值和信息內涵。少了這一項,展品就只是一個物質本體。
俞老師還闡述了《意見》中有關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基本要求,即要“創造導向正確、主題突出、有豐富語境、觀點和故事的陳列展覽”。其中:
(1)“導向”是指:指導行動和發展的方向;
(2)“主題”是指:策展者在藏品研究與大量學術資料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從現象到本質,從事實到概念,從具體到一般的高度概括、抽象和升華,從而賦予藏品和學術資料以新的存在意義。如:鄧小平故居陳列館展覽主題為“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齊白石紀念館展覽主題為“以愛為源,為愛而作的中國國畫大師”等;
(3)“語境”是指:語言環境,即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具體場合,一般包括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時間、地點、聽讀對象等;
(4)“觀點”是指:對事物和問題的看法,如政治觀點、審美觀點;
(5)“故事”是指:能感染人、體現主題的情節。在展陳中敘述故事,不僅僅涉及內容,也涉及形式。
3.強化教育功能
俞老師認為,以博物館之長補學校教育之不足,真正使博物館成為學校教育的“第二課堂”。《意見》中的這個提法,對內容設計和形式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了對人的審美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4.規范設計制作
《意見》中用到了“科學運用”的概念,是讓人們反思一個當今展陳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俞老師說,2005年前的提法是“合理運用現代技術”,歷經2010年世博會展覽館展示科技手段的大比拼,現在應該有必要提出“科學運用”了。
同時,《意見》中還提到了“花費超常”,俞老師認為這實際上是一個無標準的、無考量指標的命題。對一個具體的館來說,面對既定的預算額度,做到了精心策劃、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就是“花費超常”。
另外,《意見》中還強調了“杜絕無歷史和科學事實依據的虛擬場景、蠟像或幻影成像等形式”,其重點強調的的還是“無歷史和科學事實依據”這一十字定語。如何做到有“歷史和科學事實依據”呢?俞老師認為,處理置景和人物形象要求有“歷史和科學事實依據”外,關鍵是文本。如南湖革命紀念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南湖會景》幻影成像項目的文本編研說明的資料依據為: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黨史》第一卷(上冊)第一編第二章第四節。
5.提高策展能力
俞老師指出應先明確何謂“策展”?“策展”是指展陳策劃、控制,不是創意。同時還需明確陳展策劃人的職責,包括:
(1) 主持總策劃書的編寫;
(2) 主持制定展陳進度表;
(3) 參與展陳內容設計方案的策劃與討論;
(4) 參與展陳形式的策劃與討論;
(5) 參與形式設計方案審查;
(6) 參與展陳監理與質量控制 。
6.加強專業指導
俞老師解釋了《意見》中關于“加強專業指導”的概念,其強調的是行政部門要加大業務指導力度,充分發揮人才和技術優勢,實施對口幫扶,完善常設陳列,培養人才隊伍,提升專業化水平。
三、展陳形式設計方案的評判角度
該主題中,俞老師著重站在甲方的角度,詳細闡述了甲方對于展陳形式設計方案的評判角度。主要包括:
1.定位為先,標準預立。俞老師認為,“定位”決定了標準,決定了投入,限定了結果。大凡博物館紀念館展陳,毋庸置疑,從館領導到各級專業人員,都有一個想要達到的“標準”。但展陳想要達到的“標準”,每個館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選擇自己想要達到的水平,不能搞一刀切。
所以,在策劃與設計展陳時,不僅僅要了解全國范圍內的同類博物館現下的展陳水平,還必須對未來的展陳發展做出一定的估計和預測,對未來的展陳走向有清晰的認識,才能達到這個主觀“標準”。
2.空間構成,和諧均衡。所謂“空間”,就展陳策劃與設計而言,俞老師認為首先講究的應該是空間設計。即,應給“鳳頭”(序廳)、“熊腰”(展廳)、“豹尾”(尾廳)規劃相應的空間;應把樓梯視作展陳空間,消除“思緒鏈割斷”的弊端。
3.觀眾流線,順時通達。就“流線”而言,俞老師指出這事是館方與策劃設計方存較大爭議之一。以歷史類博物館和紀念館論,觀眾流線要基本保證順時針走向。如由于建筑所致的先天條件與順時針走向的要求有矛盾,要用分隔技術解決,不能造成逆時針走向超出30%的展況。
4.主輔展線,相得益彰。主展線為觀眾不間斷參觀線,布置體現大綱內容的必看展品和文字。輔展線為輔助展品置放區域,一般為大型展品和背景資料。所以,俞老師認為主輔展線處置的得當與否,對形式設計來說,是一道天然難題;對開展后的接待講解而言,也是極其重要的。
5.節奏韻律,起伏跌宕。“節奏”本是音樂學的范疇,俞老師認為就展陳設計而言,“節奏”指的是勻等節奏與不勻等節奏兩種節奏現象的交融。勻等節奏是整齊一致的重復,在展陳中指劃分隔斷相等。不勻等節奏是大體上一致的重復,在展陳中指統一中的多樣。在節奏規律下的韻律起伏,在展陳中指的是疏密﹑大小﹑長短﹑高低等變化。
6.主題詮釋,生動簡練。主要是指對展陳主題的形式語言表達,強調的是形式對主題有能動和相對獨立性。俞老師主張可為主題而創意形式結構和表現手法,不主張為形式而塑造主題。
7.基本格調,清晰明了。俞老師在此強調了格調須與“館”與“展陳”的性質相匹配。
8.個性特征,把握準確。所謂個性,俞老師指出須涉及“事件”與“人物”的內涵。
9.序廳創意,聯想意境。俞老師明確,序廳的基點是讓觀眾一看就具備正確的主題表達,使人聯想,有意境。
10.展線版面,規范新穎。俞老師提出,何謂“版面規范新穎”?即,把握有效展帶﹙距地80~240厘米﹚,在統一中求變化。
11.亮點處理,引人入勝。所謂“亮點”,俞老師認為關鍵在于是否必要,關鍵在于重要性排序,關鍵在于是否有“歷史和科學事實依據”。
12.大事不漏,要事突出。俞老師強調一定要處理好“大事”與“要事”的組合與協調。
13.尾廳設計,回味啟迪。對于尾廳的設計,俞老師指出設計時主視點內容設計要求能給觀眾以啟迪。
14.科技手段,實用適宜。所謂“科技手段,實用適宜”,是指多媒體展示技術和聲光電種種技術和手段,側重在交互展項。
俞老師指出多媒體展示技術和聲光電種種技術和手段,在實際運用中應該強調運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操作的簡易性,如控制器采用工業化定型產品等。一般不提倡選用尖端技術和處于試制階段的技術,應采用成熟技術和產品,從而有益于日常的運轉和維修。
另外,要特別注意專家的作用,重視專家對技術含量、技術超前年限的估計、技術價格的比較等方面的意見。
15.色彩構成,緊扣主旨。
關于色彩,這與設計師對展陳列的理解和功力有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俞老師認為,從趨勢來看,色彩的簡單﹑簡約和簡潔;其效果好于復雜﹑多樣和繁瑣,宜操作。
16.材料組合,經濟適用
材料質地對人的感情能夠產生作用和聯想。所以,設計師在設計時應注意輕重﹑軟硬﹑冷暖﹑光滑與粗澀﹑富麗與質樸﹑溫潤與剛勁等關系。
此外,就館方來說,俞老師尤其強調設計時要注意相關安全方面的要求。
17.燈光照明,突出展品
關于“燈光處理”,俞老師突出指明了要求有照明效果而無光的觀感。
18.展示設備,安全美觀
俞老師強調設備的安全美觀,需同時著眼于展品的安全和觀眾的人身安全。
19.造價概算,合情合理
造價概算,重在控制。根據估算,設計出符合實際的方案。俞老師提出,可參照國內通用做法,施工企業中標后,主項造價控制按以下方式進行:
(1)按業主要求進行概念設計和深化設計,完成并提交按以招標限額框算形成的《深化設計方案》。
(2)業主組織相關專家對《深化設計方案》進行論證。
(3)將修改后的《深化設計方案》報審。
(4)按確認的﹑在招標限額內的《深化設計方案》,完成施工圖。
(5)經造價單位對其預算進行審計確認后再施工。
(6)對非標的藝術品、場景復原、多媒體等項目預算,由業主相繼組織專家、監理單位、造價單位進行評審后報相關部門備案,送籌建工程主管核準;經核準的非標的藝術品、場景復原、多媒體等項目,預算直接入決算,非質量問題不審計。
20.可付實施,實為首要
俞老師強調最重要的一條“可付實施”,即一切展陳策劃與設計具操作性、展陳效果和實施可能﹑經費可控三不誤。
俞老師在授課的第二個環節中,結合自己多年的項目實踐,和設計師們分享了具有典型性代表作品的圖片,包括形式設計的一些新理念和新方法、立面與展項設計的鑒賞、展陳效果圖的鑒賞,以及近代中國重大歷史事件美術作品的鑒賞和海外博物館展陳形式設計節選鑒賞等,最后,持續三個多小時的精彩講座在俞老師與設計師們的愉快交流中結束。
通過本次講座,俞老師站在甲方的角度,和設計師們詳細分享了以上內容,使我們的設計師明確了如何去衡量自己是否是一名合格的設計師、理解了博物館展陳設計中如何做正確的取舍、了解了甲方對展陳設計方案的評判角度等。這些寶貴的經驗將會對他們今后的設計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和指導作用。